许若石的印里人生
2007-12-29陈商
中国报道 2007年9期
在中华文化中,印章有着特殊的地位。
中国的印章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原本只起鉴证的作用,因此以铜印、铸印为主。唐宋时供人们把玩鉴赏的印章出现,自刻印也渐渐发展起来。及至明清,文人墨客纷纷自己动手篆刻印石,印章篆刻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印章不仅与笔墨纸砚为伍,成为文人士大夫不可或缺的文房用品,而且逐渐摆脱了书画的附属地位,与诗词、书法、国画列在一起,并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四绝”。
大多数的印章都是单枚的,成组、成规模出现的并不多见,而许若石先生所制“千寿印”,则是这诸多作品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结缘篆刻 方寸间寄少年心事
梅雨六月,我们应约拜访许若石先生。刚进门就被四壁悬挂的书画作品和大量的绿色植物所吸引,不一会,我们感觉室内空气特别有味,草香与墨香交融,顿消疲惫。
宾主寒暄落座,不经意间在沙发上发现几枚散落的印石,想必是我们造访前主人正在把玩之物。
与典雅的客厅相比,书房显得小且狭长,整整一面墙的书架更使空间显得局促。书架之外最大的家具就属那张巨大的书桌了,很明显,这是许先生平时创作用的“工作台”。
随便搬两张椅子,大家便在这小屋里聊起来。
“大概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书法,选了《多宝塔碑》让我临摹,同时还学画国画,主攻的是花鸟草虫,一直到小学结束。”许先生回忆道。
小学快读完的时候,许若石翻到一本齐白石先生的作品集,是一本篆刻专集。那是中国古文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刻一方小小的印章,不仅要有书法的功底,还要有美术和古文的功底,它一下子将小若石吸引住,只这一眼,就注定了这一辈子的缘分。
许先生的父亲本就是个书法爱好者,家中藏书颇多,尤其是名家书法碑帖。许若石的业余时间便全泡在这里面,而这些,恰恰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遗憾的是,“文革”时期,父亲的字画藏书和许若石自己收集的印谱都荡然无存了。再后来,字不能写了,画也不能画了,他就把自己关在屋里,悄悄地刻着印章。
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一个风华少年躲在一方小小的印章中,整天与刻刀为伴,是怎样的心情,也无从揣测他是快乐或是寂寞。
家里所有的书籍印谱都没有了,他只想千方百计找点书看。只有一个渠道,就是到图书馆借。事实上,在那个时候很多好的碑帖都已经借不出来了,可以借出的,按照规定也必须在两周之内归还,于是,许若石开始动手抄书。《金石编》、《说文解字》、《文字蒙求》、《石鼓文》……今天还了,明天再借出来,就这样,他整整抄了十几本,识别古文,练习古文,一边抄,一边刻,日复一日。
许若石从书架中翻出一本当年的笔记。翻开那个年代特有的牛皮纸的封面,里面都是钢笔记录的甲骨文字,历史的错综以一种奇特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都是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啊!”他无不感慨地说。
投身创作 百寿谱显篆者锋芒
十年浩劫终于过去,许若石参加了工作。业余时间,他终于可以安心地搞篆刻。没有老师,只能拿着古人的作品来琢磨。许若石购置了大量图书资料,查阅了众多典籍史册,从这些碑帖史料中汲取营养。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开始尝试有主题的创作。
单位的人组织去五台山游玩,许若石没有去,一周后,旅游的同事们回来了,发现许若石已经完成了一组作品,那是一百枚形态各异的寿字印章,每一个寿字同时还与一个古代图案相结合,这就是让他名声大噪的《肖形百寿印》。
选择“寿”字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许若石有着诸多考虑。
生命是人类最原始的渴求,“长寿”是人们最常见的祈祷与祝福,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与“寿”有关的物品、诗词和典故不胜枚举,形成了独特的“寿文化”,“寿”字也成为汉字中形态最多的一个单字。
同时,中国的文人墨客对“寿”字也有特殊的偏好,在他们眼中,道德与寿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礼记·中庸》中有“大德必得其寿”之语,《老子》也云:“死而不亡者寿。”在这里,“寿”已经不仅仅指生命的长短,而且表示一个人业绩与英名的流传时间。人的生命最多不过短短数十年,然而若有贡献,便可流芳百世,其寿不可谓不长。
正因如此,古今围绕“寿”字的创作层出不穷。最初引发许若石对篆刻兴趣的齐白石老先生,就曾在1949年创作出一幅《长寿》立轴,上有大桃四只,是典型的白石写意,并书有“愿人长寿三千年”七个篆书大字。2001年,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这幅作品拍出了92万人民币的高价。
许若石的书法、篆刻都颇有白石老人的遗风,而他本人又与齐白石之子齐良迟私交甚好。齐良迟先生深知许先生对齐氏印艺的酷爱,遂将他保存的白石老人印章手拓相赠,一时传为佳话。
1988年夏天,许若石带着他的《肖形百寿印》应邀出访日本,进行作品展览和篆刻表演,在书画界引起了轰动。
在这个阶段,许若石不仅创作了《百寿印》、《百福印》等系列作品,而且还发表了大量与古代文学、书法等有关的文章,高峰的时候,一年发表各类文章竟达上百篇。这一切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此,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活动。
十年磨剑 千寿印成恢弘巨作
事实上,在创作《肖形百寿印》时,许若石就发现,无论他收集的资料,还是创作的灵感,都不是区区一百枚印章可以反映的,于是,一个更大的计划在心中开始酝酿。
许若石继续在全国大范围地搜集“寿”字图案,他的足迹不仅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访遍了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碑林碣石、摩崖石刻,而且深入到各个少数民族部落。甲骨、钟鼎、竹简、木椟、碑帖、碑刻、印章、印谱、刺绣、古陶、钱币等,“只要我能看到带‘寿’字的图案,我都会去搜集来。”就这样,他搜集的“寿”字图案已经超过了一万个,这其中每一个都有其出处。
在搜集、篆刻的过程中,许若石开始接触蒙古族的蒙文、满族的满文、朝鲜族的谚字、瑶族的女书、水族的水字等少数民族文字,甚至还有我国古代的一些民族文字,例如党项羌人的西夏文、契丹人的契丹大小字、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