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盛沺:我有一颗中国心

2007-12-29徐晓燕

中国报道 2007年9期

  陈盛沺,美籍华人,生长于台湾,现任声宝集团总裁。他所带领的声宝集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同祖国大陆展开贸易往来,90年代初就到祖国大陆投资。20年间,声宝集团的事业横跨高新科技产业与消费性电子产业,拥有企业15家、总资本额约7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起,陈盛沺就多次对台湾当局建言,强调台湾不可能自外于祖国大陆,两岸的政治家与企业家要有时代的使命感,为中国人的未来共同携手前进。同时,他也是积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全力推动两岸中国人携手前进的杰出人物。他首创两岸精英学子互访交流,11年间共提供超过40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惠及近4000位大陆重点高校的精英学子,更促成400位两岸重点高校精英学子互访与交流,对于增进两岸青年精英学子交流,携手共创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新世纪有着莫大贡献。
  
  中国心 台湾情
  
  “我爱台湾,因为我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但我也是全中国人中的台湾人,更是全世界的台湾人。”陈盛沺不久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他中等个头,双目炯炯有神,言谈话语富有哲理性。我们的谈话从他的新作《中国心——我的责任与梦想》开始。他说,自从1990年开始在大陆投资设厂以来,他亲眼见证了大陆个人财富与社会资本快速累积的黄金年代。分享心得成为该书的源起。
  这部17万字的著作,汇集了陈盛沺在大陆近20年投资兴业的切身感受和体验,范围广泛,富有哲理。书中有对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建议,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思考,也有企业管理的经验、人生事业的感悟,以及对家庭亲人的脉脉温情。
  陈盛沺,尽管受“台独”势力的政治打压,但他秉持“中国心、台湾情”理念不变,坚信强国富民乃大趋势,两岸合则两利。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的目标定当实现。
  《中国心——我的责任与梦想》里面承载着陈盛沺太多的爱国护国情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之心。他说,“我是中国人,弘扬中国心”这句炙热的爱国标语,在如今不光是要我们无所畏惧,大声呐喊和宣扬出来,我们更应敞开我们如东海一般的博大胸襟,如黄河般的奔涌气魄,自豪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与全球友好人士共同携手,以“我有中国心,我是世界人”的无疆域心态,推动世界和平进步与共同发展。他把对祖国大陆的各项建设的关注与挚爱和对台湾迟迟不能与大陆统一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融入到了《中国心——我的责任与梦想》中。
  陈盛沺说:“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受到各级领导热情款待,每次接触都加深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我的中国心逐渐转化为具体的投资行动,我希望新中国不但要摆脱19世纪以来的屈辱,更要和平崛起,成为推动21世纪的全球人类福祉的泱泱大国”。
  
  擅长“讲故事”
  
  陈盛沺说,现在“权威政治”己成了历史名词,连总统竞选都要到处奔波,四处助选;同样的,企业里的权威老板或权威主管的时代也成为过去,现代企业经营讲究沟通,要让部属“卖命”,就得先让他们心服口服。
  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对你板起脸孔说教,但是任何人却都很喜欢听别人说故事。陈盛沺说他小时候就很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就寝前,都会吵着要妈妈说故事,说完了才肯上床睡觉。长大后的他仍然很喜欢听人讲故事。看尽书中故事,慢慢的,他也开始试着讲故事。
  现在,陈盛沺常常讲故事给员工听。在公司很多集会中,他都用说故事的方式,向员工传达想法。看到员工们听得津津有味,他知道,没有一个人不爱听故事。
  他讲的“登山型企业经理人”、“蜗牛症企业经理人”的故事,让公司主管马上可以清楚地区分出什么样的经理人是公司需要的;员工听了他讲的“船长与大鱼”的故事后,清楚感受到,公司要求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
  “当然,我也可以用董事长的口吻,指责主管做事怎么可以拖拖拉拉、敷衍塞责,就像蜗牛一样;或是责备员工怎么可以为生活而工作,下班走得比谁都快,但也许员工心里会因此敢怒不敢言。”陈盛沺说。但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结果究竟孰优孰劣,已是不言而喻。
  前不久,陈盛沺出版了第一本著作《阿沺观点》,其中有一章是《小故事,大道理》,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谈经营管理。比方说,他以经营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父子与驴子》、《龟兔赛跑》这二则大家熟知的寓言故事;又譬如在书中以《只有汽车驾照的飞行员》的故事,来说明任何工作都必须适才适所,要具有专业技能,大家绝对不会请汽车驾驶员开飞机。没想到,读者对这些“说故事,做管理”的反应超乎预期的热烈,不少读者还写信希望他在出版续集的时候要多说些好听的故事。
  
  融入佛理的企业经营
  
  在谈到企业文化与管理时,陈先生说,宗教靠戒律进行管理,企业管理就要靠企业文化。
  以前“声宝”倾向于日本终身雇佣制度;改革阶段,又调整到以目标、绩效为导向,只要是不赚钱的单位、业务都被淘汰出局;现在,经营有起色之后,希望能建立长期培养人才的企业文化,好好照顾员工,凝聚人心。
  很多台商抱怨,大陆员工常常为了区区几元人民币就跳槽,其实那是因为台商没有企业文化的关系,所以留不住员工。还有不少台湾企业派台干到大陆,完成传承工作之后,这些人就被辞退,“声宝”不会这么做的。
  企业竞争到一定程度,东西越来越便宜,品质越做越烂,企业就没钱去发展、照顾员工,到后来也是消失,这就是过度竞争的结果。竞争中要怎么合作,是台湾企业应该研究的。企业虽然要靠竞争来砥砺自己,但有时也可以合作。现在,声宝集团与大陆海尔、TCL两大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声宝”得到了五成的大陆内销权,但是“声宝”不会在大陆市场推出自有品牌与客户竞争,而是与两大集团合作,实现双赢。
  身为商人,陈盛沺从佛理的角度提出了对过度竞争的质疑。“现在的竞争太过火了,每天需要的不多,像一只手机,本来可以用好几年,厂商却不断推出新的款式,吸引大家换机,浪费资源,满足大家的虚荣心,满足企业竞争的需要。无形中,等于把后代的资源浪费了,这就是企业害人的地方。”将佛家的人本精神融入经营理念中,可以带给企业另外一种思考。
  
  为“三通”建言
  
  陈盛沺说,“三通”是一个经济问题,台湾当局应减少政治方面的考量,尽快实现两岸直航。为了两岸共同的经济利益,“三通”势在必行。
  他认为,“三通”如果实现,将是两岸和平的开始,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陈盛沺认为,两岸不仅要实现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他还主张更多的“通”——通婚、通财、通义,即互通婚姻,互通金融,互通民族大义。
  陈盛沺谈到,台湾声宝集团自1988年来到大陆,亲历祖国大陆经济快速增长,证明台商在这里投资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声宝集团过去一直采取在内地生产产品再出口国外的营销方式,随着大陆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声宝集团已将产品打入内地市场,以高新科技产品为主。声宝集团已与大陆多家知名电子产业集团进行项目合作。
  这位台湾最大家电企业的负责人说:“商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企业而言,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一分一毫都很重要。“但由于两岸不能直接‘三通’,导致在大陆投资台商的成本大幅增加,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台湾岛内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因而减弱,这非常不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他说,“两岸直航能够节约企业成本,赢得时间与商机,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好处也能回馈台湾,此外还能使外商对投资台湾增添信心。
  陈盛沺强调,在这里表达“三通”的迫切性,不仅是由于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的缘故,也是在商言商的现实考虑。他表示,两岸间不应该是“国与国”的关系,而应该是国内地区间的关系,共存共荣,从而提高整体实力。
  陈盛沺还专门算了一笔账。他说,目前来往于两岸必须经由第三地周转,平均每个人为此要多花1万新台币,起码浪费两个小时。按台胞赴大陆每年300万人次计算,每年就要浪费300亿新台币和600万小时。所以,“三通”实在是所有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以及两岸民众的共同心愿。
  他说,“三通”实现后,两岸之间的交流将进一步扩大,两岸关系将得到极大促进,两岸经济也将由此实现共同进步。而且,两岸这些年来一直在进行各种交往,台湾当局实在没有必要担心“三通”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陈盛沺最后表示,对于两岸人民来说,“三通”已拖了太长的时间,为此浪费的人力、物力和机会也已太多,所以应该加紧解决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