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代代相传
2007-12-29赵菲
中国报道 2007年9期
今年是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30周年。人们不由得又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瞻仰他们心中一代伟人的遗容,缅怀、纪念这位改变中国命运的长者一生的丰功伟绩。
1976年9月9日,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逝世,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1977年落成,占地5.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是一座南北280米、东西220米的宏伟方形建筑。纪念堂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筑的明柱,柱间装有广州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南、北门台阶中间又各有两条汉白玉垂带,上面雕刻着葵花、万年青、腊梅、青松图案。台基下埋有奠基典礼的基石,其周围砌进了来自珠穆朗玛峰的石头并浇入了台湾海峡的水。
毛主席纪念堂的南、北门前各有两组以中国革命为题材的泥塑。这些泥塑由来自全国18个省市100多名雕塑家完成,全部塑像用泥200多吨,历时5个月完成。
毛主席纪念堂的中心地带是瞻仰厅。厅正中是黑色花岗石棺床,四周环绕着万紫千红的山花,黑色花岗石棺床上安放着水晶棺,距地面80公分。
建造毛主席纪念堂体现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工程所需优质材料、设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有大兴安岭采伐的优质木材用作纪念堂的墙柱,珠穆郎玛峰采取的岩石标本作为纪念堂的基石,有延安乡亲送来的青松、四川人民精选的枣红色花岗石,有海外赤子敬献的台湾大理石、山东泰安运来的青花岗石,还有施工过程中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自愿到工地参加劳动。当年参加纪念堂工程的建设者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敬仰、怀念、哀悼的心情,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独具民族风格的宏伟建筑。
1977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时,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从那时起,无数的人们就把对毛主席的缅怀之情寄托于纪念堂之中。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每天来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们总会排成百米长龙,一直延伸到纪念碑后面。一位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毛主席纪念堂于1977年5月落成,同年9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后,迄今已接待瞻仰者1.58亿人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要是赶上国庆、假期或毛主席诞辰,参观人数能达几十万人次,人们自觉排成的四列纵队能把纪念堂围上一圈。”在瞻仰遗容的人群当中,有老人,中年人,还有青少年,有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怀念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
老一辈永远无法忘却的主席情
许多曾经亲身经历新中国剧变的人都愿意把瞻仰毛主席遗容作为怀念峥嵘岁月的一个仪式,只有他们明白,那是一种深厚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老一辈的人们永远都无法忘却毛主席的年代,他们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历经艰辛,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现居住在河北省沧州市的顾万才老先生是一位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军,长征后他一直在中央红军通讯总台当兵,接发传送中央红军领导的电报,经常有机会接触到毛主席。解放后顾老在北京总参通讯兵部工作,担任汽车队队长,1955年离开部队来到沧州。离开部队后,喜欢安静的顾老极少出门。他惟一的一次外出就是1978年,省里组织老红军去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顾万才得知这个消息非常激动,当看到曾经的领袖安静地躺在那里,老人再也抑制不住眼里的泪水……他想起了他所在的主席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想起自己当初给主席送电报的种种情景,他说:“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岁月。”的确,毛主席在老红军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是崇敬、是亲切、是感激,是人们心中最伟大、最崇高的形象。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农民邵长平来过三次北京,每次必定要到毛主席纪念堂参观,“每次来参观,只要不下班,我都反复地进去看!”所以,他走入纪念堂的次数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邵长平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贫下中农子弟”。在他心里,“毛主席就是咱中国人的大救星”。老人对主席的感情是难以用来言语表达的。
无数的老一辈革命家来这里回忆、怀念过去的革命峥嵘岁月,他们怀念那个年代,感谢那个年代成就了他们的理想,完成了他们的心愿。他们和毛主席一起,保家卫国,冲锋陷阵,驰骋沙场,度过那个艰苦的革命年代,建立了新中国。
年轻人心中的时代偶像
年轻的人们,虽然没有经历那个战争的年代,那个毛主席的年代,但是,30多年过去了,在年轻一代人的心中,毛主席仍是最崇高、最伟大的领袖,是很多年轻人的精神偶像。他们通过父辈们的讲述、历史文献的记载、《毛泽东选集》的文章、毛主席的诗词和书法了解和认识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北京大学哲学系05级硕士研究生林经纬和他的同学王提,自从上大学后,每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纪念的时候都会去毛主席纪念堂,以表达对毛主席的无比怀念之情。
林经纬说:“每次我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走进毛主席纪念堂的时候,心里都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30年了,但是他创下的丰功伟绩,他的人格所代表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感人魅力,都让人永远难以忘怀。”林经纬熟读毛主席的历史资料,学习过《毛泽东选集》,熟悉毛主席诗词,欣赏毛主席的语言风格,甚至还从小学习毛主席的书法,写的字很有一番毛体的味道。他说:“毛主席是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流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在诗词、书法等方面也有极深厚的造诣,是一位全才式的人物。从他年轻时候‘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言壮语到73岁高龄时的横渡长江,无不体现了一种震烁古今的豪迈气概。这些都是他别具个人魅力的地方。”年轻人对毛主席的热爱已经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在心中真正树立了伟大领袖的形象,年轻人把主席当作新时期的精神偶像,欣赏和崇拜着的伟大人物。
王提出身于书香门第,熟读历史,关心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代表了广大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对毛泽东思想的认可与崇敬。他说,“现在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比毛主席的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种社会不公现象十分突出。即使一些物质上比较富足的人们,幸福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反而感到空虚、心里迷惘和无所适从,缺乏一种奋发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这正是越来越多的人怀念毛泽东时代的重要原因。党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毛泽东时代所代表的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的突出肯定和着重强调。”
年轻人崇拜主席,这种崇拜是经过思考的崇拜,不再是一时兴起的集体无意识。对他们来说,毛主席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象征着民族魂的不死的气概。他们知道,毛主席的一生中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但是仍然发自内心、由衷地爱戴他、缅怀他、感激他,因为毛主席一生的事业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他的心中始终都装着普天下劳苦大众,想起毛主席就会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他的时代所代表的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都具有永恒的价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的事业需要我们来继承,毛主席的精神需要我们来发扬。今天我们年轻一代怀念毛主席,就是要继承他一心想着人民大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就是要学习他博古通今的渊博知识和卓越的领导艺术;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培养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就是要自觉地摒弃各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和庸俗低下的情调,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新时期的理想主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理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