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2007-12-29
中国报道 2007年10期
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小康就是指人们向往的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和讲究礼仪的社会生活状态。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本刊记者赵菲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严书翰教授。
记者:如何理解胡锦涛总书记上述讲话的精神?
严: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对此,我们务必须要统一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很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个始终不渝”和“四个坚定不移”,实际上指明了我国今后发展的战略道路。其中就包括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此,十六大制定了到2020年我们所要实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就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5年来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5年的成绩和经验是与改革开放以来29年的成绩和经验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
记者:那么如何理解“新的历史起点”这个提法?
严:“新的历史起点”一是指29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概括地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具体地说,老百姓喜欢看和听实实在在的具体数字。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发电机总量和高速公路居世界第二位,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三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老百姓从身边的变化,从与过去的对比中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29年是变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看不到这一点,就不是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是指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新的起点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要看到这个主要矛盾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比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矛盾凸显了,经济总体增长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平衡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凸显了,社会迅速增长的多样化的公共需求与社会和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凸显了,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摩擦增多之间的矛盾凸显了。看不到这些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看不到这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等问题,同样也不是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
记者:怎样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呢?
严: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的精神,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扎实奋斗,不懈奋斗。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面临的发展机遇是难得的,遇到的挑战是严峻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努力奋斗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我是用高举伟大旗帜,坚持必由之路,确立两大认识,适应两项基本要求加以概括的。
高举伟大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因为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党心、民心、军心的伟大旗帜,
坚持必由之路就是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新时期29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由之路。1978年以来,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确立两大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这是党的思想路线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和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排除“左”和“右”的思想的干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所强调的统一思想绝不是无原则的统一。二是要充分认识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性与阶段陸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需要我们的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崇高理想。但它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我们在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时,要扎扎实实为现阶段的目标和纲领,首先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纲领而奋斗。没有崇高的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纲领而奋斗,同样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因此我们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是要把它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束。
适应两项基本要求,就是指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两大基本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成果,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的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因此,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根据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要比2000年翻两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取得明显进展,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外开放型的经济格局要得到全面提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等等。上述目标鼓舞人心,又是经过扎实奋斗、不懈奋斗能够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记者:我认为以上问题您谈得非常透彻。另外,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是传统儒家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表述,它的提出,可以说是在传统社会与社会主义之间架起桥梁,最后请你再谈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严: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我常常想为什么老百姓这么认可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其中缘由就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有密切联系。
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小康就是指人们向往的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和讲究礼仪的社会生活状态。而大同则是比小康更高一级的理想社会:财产公有、生活富裕、人人平等、舍弃自我、重诚信、选贤能、求和睦、讲仁爱等等。不论是小康还是大同,和谐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当然,今天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已经赋予它们全新的内涵。由于保留了民族文化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更加增强了这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然,在对待民族文化上要防止两种倾向或态度。一是过分拔高,甚至主张用国学即传统文化取代党学即马克思主义。二是不以为然,认为民族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今天起不了什么作用。
记者:谢谢您严教授!今后有机会的话,会就这一问题和您进行进一步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