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回炉”读中专尴尬了谁?

2007-12-29

今日文摘 2007年2期

  27岁的汪洋从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毕业三年后,又回到校园里读书。不过这次汪洋的选择几乎让所有人意外,他不是读研,而是花两年时间读中专,他成为国内首位大学本科毕业后又回头读中专的人。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的双重背景下,汪洋的选择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大学教育的深思。
  
  当中专遇上大学
  
  汪洋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北京一家期货公司干了半年,又转投香港驻京的一家灯饰公司,并很快升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但让汪洋苦恼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用得上,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压力很大。2005年5月份,他辞职回到贵阳找工作。然而受所学专业限制,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相反他发现,一些技术人才却非常抢手。几经周折后,汪洋决定:要好好学门技术。
  汪洋的经历可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年前大学开始扩招时,不少人认为中专教育已经穷途末路,中国即将步入高等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谁也没想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之后,中专教育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重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回炉”读中专,中专教育可算是大大的扬眉吐气了。
  梳理近半年来发生的新闻,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大学教育成明日黄花,中专教育却捷报频传。从大学生卖猪肉、卖冰糖葫芦、愿意零工资就业、被纳入低保对象等新闻,到最近三成多大学生后悔上大学,大学可谓“兵败如山倒”。与此相反的是,据新华网报道,2005年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总体上高于大学生。汪洋就读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每年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人们似乎正在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上大学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
  
  尴尬的大学教育
  
  事实上,这对汪洋来说大概只能算是一次正常的个人选择,因为他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不好找工作。可这件事情毕竟还不是那么“正常”。
  虽然汪洋也坦言:“大学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没有大学四年,我觉得人生有些残缺。”可这显然不能避免“大学教育”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当然,大众的质疑也并非无的放矢,日益高昂的大学收费与大学生就业艰难的悬殊反差,已让百姓按捺不住要借“大学生重读中专”的个案抒发心中的不满。可以理解这种集体性情绪,普通家庭倾其所有供孩子上完大学后,却发现大学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居然不如中专生,能不对大学教育的价值产生怀疑吗?
  可以说,人们真正质疑的其实是目前大学教育的高投入低产出。与之相呼应的是,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个调查,发现34.1%的大学毕业生“后悔上大学”——同样的,他们不是对上大学不满,而是不满于上大学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虽然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不全是大学的错,但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大学生重读中专”一再上演,它无疑将在社会繁殖极端化的“大学无用论”心理,受此影响,老百姓也可能不再视送孩子上大学为必然途径。换言之,大学产业化导致的恶果已不仅是百姓负担沉重与就业严峻,而是危及大学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与号召力,这个根基一旦松动,大学的危机也就真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