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家促销内幕

2007-12-29赵国华

今日文摘 2007年4期

  有买有送
  
  在一家商场“满100元送100元”的促销活动中,我们从首层一直转到顶层,见到许多“满300元送100元”、“满600元送300元”的商品。但寻觅半天,独独不见海报中宣传的“满100元送100元”的商品。摆在显著位置的,是那些更容易勾起人们购买欲望的商品。消费者来到商场,本身已付出了包括时间和精力在内的逛商场而增加的边际成本。
  经济学告诉我们,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样的道理,消费者只有使自己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才会实现收益最大化。
  于是,那些付出了边际成本的消费者,购买了许多可买可不买、可在这家商场买也可在那家买、可现在买也可以后买的商品。反正似乎比平时便宜,从心理上获得了购买便宜商品所带来的满足,也获得了由此带来的边际收益。而这恰恰是商家所希望的,“不怕你不买,就怕你不来”。只要你来了,付出了边际成本,多多少少都要买些东西。更为重要的是,商家把那些可在别处买也可在这里买的消费者吸引过来,增加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才是商家大力促销的初衷。
  
  低价限销
  
  一些电器专营商场往往推出1元钱的手机、1元钱的彩电,限量销售、抽号产生。于是,许多人早早地赶到卖场,希望幸运之神能够降临到自己头上。
  让我们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假设你买到这种手机、彩电带来的收益是500元,由于是抽号产生,概率很小,假设为1%,而抽不中的概率为99%,抽不中的消费者收益为0元。我们来计算一下期望值。
  期望值=500×1%+0×99%=5。也就是说,期望值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如果我们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交通费以及由于没有抽中而产生的失望都计算在内,就会发现抽号不中的收益实际上是负数。
  反正也不会付出多大代价,当商场推出1元钱的手机和彩电时,人们乐于去尝试,而这也是商家所希望的。正如前面一个问题所分析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往往会附带购买一些其他商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商场其他商品的销售额,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这足以抵消少量特价商品的支出。
  
  价格歧视
  
  在促销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宣传:购物满999元,返现金100元;满1999元,返现金200元;满4999元以上,返现金450元。也就是说,消费额越高,折扣越高,商品的实际售价越低。这在经济学上属于二级价格歧视,即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对商品实行二级价格歧视,部分消费者剩余会被商家占有。比起按照统一价格销售商品,商家能够大大增加自己的利润。
  
  促销博弈
  
  假设只有甲、乙两个商家。如果它们都不降价促销,消费者无从选择,只有高价购买商品,因此它们的收益各为1000元。如果乙不促销而甲促销,那么乙的收益减少到600元,甲的收益增加到1200元。如果乙促销而甲不促销,结果便会相反。如果甲、乙都促销,由于促销需要支出促销费用,他们的收益都降为800元。
  根据博弈理论,甲、乙商家都在追求最大收益。因此,无论对方的策略是什么,促销都是它们的唯一占优策略,否则就会在竞争中受损。于是最后形成了甲、乙收益各为800元的占优策略均衡。
  而收益1000元与收益800元之间200元的差额,实际上是促销活动所付出的代价。这就是非合作性博弈“囚徒困境”在现实中的例子。从另一方面讲,消费者也从中得到了益处。这总比两个商家经过串谋都不降价,消费者不得不高价购买商品要好一些。
  (周继伟荐自《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