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南北麻将风

2007-12-29

今日文摘 2007年4期

  中国麻将在流传的过程中,技法、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异,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烙上浓厚地域人文特征的各地麻将打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文化蓝皮书显示,在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中,打麻将排第一的城市有成都、重庆和沈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打麻将也是居民主要的休闲方式。
  
  武汉:万能癞子变化多
  
  武汉麻将的最大特色是有“癞子”——四个选手抓完13张牌后翻取的第一张牌加一就是“癞子”(比如翻出五万。六万就是“癞子”,翻出九万,一万就是“癞子”;按照东南西北中发白的顺序,如果翻出“中”,“发”是“癞子”,翻出“白板”,“东”是“癞子”)。这个癞子是万能牌,缺什么,它可以当什么。一副牌里的四个“癞子”,如果被你抓到两三个,那你就可以“想怎么和就怎么和”了,可以做很大的牌,也可以拿“癞子”开杠,杠一次翻两番;当然,如果你没和,别人和了,你也得赔两番,所以,大赢还是大输全在一念之间。
  武汉麻将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一家和牌三家出钱!这太奇怪了。别的地方都是谁放炮谁给钱,“麻责自负”,除非你自摸。武汉麻将却来个“株连九族”,无过错方也要陪着输,这个规定不合常理,且很容易两家约好作弊放炮,一旦被识破,很容易爆发冲突,以武汉人的火爆脾气,非打得头破血流不可!但没有,武汉人对此高度认同,心甘情愿为别人的过失埋单,这证明武汉人并不斤斤计较,体现了武汉人大气的一面。
  听说,北京麻将的精髓就是闷口头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越不吃不碰,越能做大牌。武汉麻将则不然,不吃不碰不能和,而且吃碰越多番数越大,因此在做好自己的牌外,还要观察周边敌情,遏制他人就是发展自己,发展到极致,就是清一色里的“吃包子”,如果有人要打清一色、将一色,你不防守尽喂牌的话,第三口喂过去,你就全包了,所有的损失你就自己担着吧。这对那些不顾后果一意孤行的人,是一种惩罚。
  武汉麻将体现了湖北人兼具攻防、可屈可伸的精神面貌,“癞子”的加入更是他们灵活运用外部力量、快速制胜的秘诀。
  
  成都:人多人少都能来
  
  成都人说打牌去,那必定是说打麻将,不会误解为打扑克。麻将是国粹,但将其发扬光大的却非成都人莫属。麻将战略战术被成都人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麻将在成都永远不会出现三缺一的局面。随便哪里,只要支上桌子摆上麻将,不待招呼,立刻会有四个甚至更多的人汇集而来。不认识不熟悉不要紧,桌前一坐,茶水一泡,牌一砌就成了朋友。到了周末的夜晚,和朋友打的、“杀家鞑子”的,几乎在每一个小区里都能听到“哗啦哗啦”的洗牌声。
  成都人爱麻将爱到什么程度?有一种说法:如果你要找一个成都人,他不在麻将馆,就在去麻将馆的路上。成都的男孩到女友家,未来老丈人就会摆出小砖块,筑几圈长城,藉此观察未来女婿的人品性格。千禧年时,某媒体主办了票选成都文化精神的千年信物,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麻将打败了大熊猫、川剧,成为成都文化的代表。
  成都麻将有个显著的特点,牌少,不用任何字和花,没有东南西北中发白,也少了什么梅菊兰竹之类的花,只有筒条万108张牌。虽然样式上有点单调,但在形式和玩法上,却复杂得多了。
  成都麻将可以两个人打——摸螃蟹非清不和,三个人打——自摸或者带番才可以倒,五个人打——每个人摸十张牌,甚至N个人打,四人之外的买码赌外围,买到桌子上的谁,就跟着谁共输赢同进退。成都人打麻将多少都带点彩头,但都不大,不会伤筋动骨,纯粹是为了娱乐,因此警察基本上不过问。
  
  香港:小和即安不刺激
  
  香港人爱耍“麻雀”(打麻将),对“攻打四方城”情有独钟。在普通市民看来,赌马是娱乐,打麻将是耍乐,为此,有人戏谑地将香港的“麻雀”耍乐和赌马娱乐相提并论,笑称为“禽兽文化”。
  作为移民城市,香港吸纳的是一些精英人士。这些精英人士将涌入的各地麻将打法进行了彻底的融会贯通。
  在一套牌里,同时存在吃牌、碰牌、杠牌而且没有番数的牌是不允许和的。那种抱着“小和即安”思想,打算一路“屁和”混饭吃的人是没有出路的。平时玩牌,四人围坐搬砖,首先就要定下起和番数,小于这个番数的牌不能和,与此相配的是香港麻将在番数计算上变化多端,给了牌友足够大的发挥空间,所以在玩法上偏重于造大牌,“不和则已,一和惊人”,非常刺激。总之,“要和就和大的”,这是香港麻将的精髓所在!
  (陈天润荐自《新智慧·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