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恋 一世传奇
2007-12-29
今日文摘 2007年4期
周晨琦/整理
张猛家世特殊。父亲张田云是旅居越南的华侨,曾是三合会、兴中会、同盟会的“三朝元老”。1907年,张田云在孙中山领导的镇南关起义中英勇牺牲,当时张猛才14岁。不久母亲也去世了,自强不息的张猛回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后到广州孙中山领导的粤军第一师以及大元帅大本营当副官。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张猛和叶挺等率部队奋力反击,击退叛军,保护宋美龄平安脱险。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他又参加了大革命北伐和抗日战争,在枪林弹雨中屡建战功。
潘景晴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潘应祺是清末民初岭南地区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经师从詹天佑。母亲是受过教育的新式女子,对子女教育极其严格,并以育才为志创办了洁廉小学担任校长。潘景晴从小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饱读诗书,自幼写得一手好字。1939年,潘景晴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到澳门知用中学教书。就在那里,她遇到了相伴一生的爱人——张猛。
两个身世不同,追求不同的人因为革命而走在一起,相濡以沫,风风雨雨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鼓励青年学生踊跃抗战,张猛应澳门知用中学的邀请,到该校任军训教官,帮助成立军训团。潘景晴由于书法出众,文笔出色,被指派去协助张猛先生编写、刻印军事讲义。
在合作的日子里,张猛对这位兰质慧心、知书达理的姑娘怦然心动,情愫暗生,而张猛的英武也轻轻地敲开了少女潘景晴的心扉。然而这对年轻人还没来得及相互倾诉爱慕之情,残酷的战争迫使他们天各一方。张猛到桂林在李济深的领导下从事民主运动,潘景晴则历经战乱的艰险到粤北考上了中山大学教育系。这段期间,潘景晴在香港银行当主任的哥哥总想撮合她与那些达官显贵的婚事,却总是被她一口回绝,她的心已经被那个投身革命的英勇副官完全占据。
1948年,潘景晴赴台湾中坜中学担任教务主任。新年刚过,张猛突然出现在中坜中学,找到潘景晴,对她表达了爱慕之心。这一次,他们谁也没有走开。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潘景晴婉言谢绝了台湾教育界同仁的盛情挽留,冒着风险随着丈夫回到了南京,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南京解放后,张猛受李济深保荐任职于南京中山陵,潘景晴继续任教,并担负起张猛所有对外联络的书信、文稿撰写工作。1961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们一家六口调回广州。他们夫妻情深,相濡以沫,日子过得幸福祥和。
然而,这样惬意的生活却被10年文革的风雨打碎了。红卫兵拿着尖刀恶狠狠地插在了潘景晴的桌前,要她老实交代“台湾特务”的事实,张猛被诬陷为“假副官”,他们夫妻先后被关进了牛棚。这段最为黑暗的日子,夫妻俩相互支撑着,鼓励着。终于,在宋庆龄的过问下,张猛“假副官”问题终于得以澄清。
1981年10月9日,北京召开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88岁高龄的张猛被邀请参加,潘景晴随行。在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张猛见到了昔日在云南讲武学校的同窗叶剑英,见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们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这一幸福的时刻让张猛和潘景晴终生难忘。
1985年7月底的一天,张猛突发脑溢血,从而走完了他91年轰轰烈烈的人生之旅。
相敬相爱的丈夫走了,潘景晴把悲痛深深地埋在了心底。由于二人与许多政治名流及海峡两岸文化名人交往甚多,家中积存了丰富的历史图文资料。张猛曾多次叮嘱潘景晴要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多年来,潘景晴一直用心收藏种种有价值的资料,并细致地做好文字记录。早在许多年前,潘景晴心中就有了办一个私人博物馆的心愿,可是没有场地无异于有米无锅。如今条件允许了,她决心完成这个心愿。
1997年,潘景晴斥资40万元将国家归还的娘家侨房加以装修,创建了一间2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共4个展厅的私人展览馆。展览馆陈设典雅素净,充满书香气息。她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大量图文资料展示出来。有孙中山先生等与副官张猛的合影,有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张猛并亲切握手的大幅照片,有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等名人的书信、题词,所有的照片都被精心编排和过塑,旁边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介绍。这个私人展览馆虽未公开宣传,却因其独具特色,内容丰富而吸引了不少的人慕名而来。潘景晴亲自担任展览馆的讲解员,她的精彩解说,使久远的历史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潘景晴女士对来访者常说的一句话是;“这里展出的每一件资料都包含着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人们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
如今88岁的潘景晴仍致力于公益事业。她的书法享誉海内外,被许多书法集收入,并多次举办书画作品义卖活动,为宋庆龄基金会募集善款。2006年末,潘景晴在广州工业大学举办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个人书法巡回展,展出的100幅作品中以在50米长的黄绫上写下孙中山的统一箴言最为精彩。
悠长岁月,淡定人生,如今这位不平凡的女性继续活动在社会各界,用毕生的心血抒写着一段传奇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