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的一刻
2007-12-29张静
今日文摘 2007年5期
(一)最熟悉的故乡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老西关,机缘巧合,去潮汕地区做了两个多月的“外来工”。
新鲜感一过,漫淹而来的思乡情结马上纠集起来,在心间横冲直撞,最终全凝结在了食欲上,我开始大街小巷疯狂地寻起了拉肠和姜撞奶,自然无功而返。顷刻间,失望铺天盖地充斥心间,一切,顿时索然无味起来。原来,只有离开才明白,熟悉的家乡味,是一种渗透骨髓的情怀。
好不容易熬到归家之时,第一件事便是拉了母亲去上下九一口气叫上拉肠、姜撞奶、艇仔粥,一顿海吃,那种满足,无言语可形容。
有民俗学者说,思乡情结和“根”的观念是受儒家文化熏陶,才出现的特有的东方文化现象。可是,一位土耳其的朋友却也在万圣节前夕,遍广州焦躁地寻找一种叫SOBRANIE的烟,——那种粉红、青绿、淡黄、深蓝和墨黑各色混合的大装SOBRANIE,说是家乡很畅销,各味具齐,每每与亲朋好友欢聚分享,妙不可言。他的疯狂,像极了当时在别处寻找西关小吃的我。
土耳其朋友显然不知晓何为儒家,谁是孔子,却有着一样的思乡情结。眷念故土,应是人类的共性,如同多种语言里,“妈妈”的发音都是相同一样。
(二)哀痛,惦念,缅怀……
祖母最终没能如一家人所祈祷般从重症监护室出来。面对漫天星云,不知该哀痛,还是惦念,亦或缅怀。
记得陪同祖母出门喝早茶,那朦胧的晨光里温暖着我们祖孙身影的路灯;记得天井旁热烈绽放的勒杜鹃下的雕花鸟笼;记得青花瓷盆里的那条欢快畅游的鲤鱼;记得盛夏夜晚的那把轻轻扇动的蒲扇;记得那个要经常上链的壁挂钟……
“逝者如斯”,一切,似乎都于事无补。
清明和重阳,是为了一年两次重温这些温馨的记忆,还是为了延迟忘却?
不知从哪部电影哪个场景中听回来的台词: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名垂青史,千秋载名?既然没有,那么,活着的子孙后代,亲戚朋友的记忆就是自己曾经活在世界上的唯一证据。
(三)慢一点
“慢一点,再慢一点……”我落在后面的脚步,一次次祈祷。想起墙角的花,自己曾经欠它一些清晨没有偿还。
多想,花开放时,采撷一缕想象中的蓝宝石;
或者,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去寻访深巷里那只慵懒的老猫;
或者,就淹没在一个阳光倾斜的黄昏,随手翻阅一本线装字典,漫无目的地寻找释义。常春藤下,让二十四岁的瞌睡如天井一般安详;
……
慢一点,再慢一点,或许能听到,时光熙熙攘攘地流过酒家、米铺、菜市……
可是,岁月终究一闪而过!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悠长岁月,真情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