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传奇家族的历史纪实

2007-12-29王铭庆

今日文摘 2007年7期

  中国人大赚法国钱的第一人
  
  张静江(1877-1950,谱名增澄,字静江、人杰),在浙江南浔老家时原本一公子哥儿。据其六弟张久香回忆,张静江少时好交友,尚豪侠,喜冒险,故以“人杰”自名。但是真正令他出人头地,使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有英名的,还是在他远赴法国之后。
  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静江以随员的身份,随同清廷驻法国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这一千载难逢的机缘,最初是他的丈人,前清翰林、苏州人姚菊岐(丙然)给搭的桥。
  居法一年后,他已了解欧洲的大致状况,决定招股成立一个贸易公司,依照外国洋行的样子,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文物等从中国廉价收购,运到法国卖大价钱。于是第二年年底回国,在亲戚朋友中招股集资。可是那时国内华人自办海外贸易的风气尚未大开,就中法民间贸易来说,只有法国人到中国来办公司、开洋行的,还从未有中国人到法国去开商行的,能不能办成谁都没有把握,所以人们不敢贸然投资,应者廖廖。最后,还是他父亲支持他,给了他30万银元,使他终于在1903年于巴黎办起了独资的商行,即著名的通运公司,地址在巴黎马德兰广场4号,从此开辟了中国人做法国人生意之先河。
  通运公司最初是运销生丝和茶叶,后来发展到绸缎、地毯、漆器、竹器、牙器,以及名贵的古董、字画、玉器、瓷器和青铜器,于是生意大旺。有一次他手下的人在山西某地,用10元银元买了一只宋代的瓷钵,运到法国后很快就以1万美金脱手。
  后来通运公司在巴黎繁华的意大利大街开设了一个开元茶店,其陈设之豪华、民族风情之浓郁,在巴黎首屈一指。
  那时张静江得天时地利之助,不仅货源充足,而且每两个月就可以销出一批货,一年可周转6次,其获利之巨,可以想见。总之,张静江在巴黎的确旗开得胜,钞票不知赚了多少,成了中国人大赚法国人钱的第一人。
  用他的账房先生李力经的话来说就是:“获利之巨,无法估计。”
  
  与孙中山先生邂逅于船上
  
  当张静江往返东西方之间,为他的贸易和出版而辛勤奔波的时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相遇出现了,这就是在茫茫大海上的一艘轮船上,他与孙中山先生不期而遇,时间是1906年春天。据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后来回忆,这年春天,孙中山先生为了开展革命活动,乘船绕道前往日本,在这艘海轮上遇到张静江先生。“彼时,他是清廷驻法国公使孙宝琦的商务随员,要求和国父谈话,国父有戒心,回避他。不意张静江先生在甲板上拦住国父,说‘你不要瞒我,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会谈之后双方有了了解,最后张静江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约定,将来如果革命起事需要钱的话,可拍电报给他,并约定暗号,如拍“A”字即是一万元;如拍“B”字即两万元;“C”字则三万元,以此类推即是。
  1907年孙中山先生前往河内,计划再次发动起义时,经费没有保障,他忽然想起了张静江,于是按张留下的地址拍一个字的电报,不多时果真1万元汇到了。过了一些时日,又拍出第二字、第三字,钱均如数收到。从此以后,只要孙中山有电报来,张静江从不拒绝。
  所以孙中山先生称其为“奇人”,民国后又称其为“民国奇人”,以后又称其为“革命圣人”。孙中山先生曾让胡汉民代笔函谢张静江,并详述军事行动及款项开支情况,张静江则复信说:“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助君成此大业。”以后孙中山如急需求援,他总是如期按数汇到。后来张静江因骨痛病加剧,在家养病时,孙中山先生还特意推荐留德回来的名医李其芳为其诊治,劝张安心养病。从那以后,张静江的政治倾向渐渐从无政府主义,走向孙文主义,他口袋里的钞票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用途。
  
  “民国奇人”的大手笔
  
  世人皆知张静江是倾其所有赞助革命的功臣,但究竟赞助了多少,尚无具体的统计。资料证明,张静江不仅从经济上大力支持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又鼎力支持蒋介石。从他到法国创办通运公司,到国民党北伐战争胜利这几十年间,处处都显示了他超乎寻常的经济才干和舍家取义的大手笔。除了在海外的大笔捐款,在上海时张静江也是如此。
  蒋介石常来向他私人借款,每次二三百元不等。可是从来没见过他来还过。其他借钱的人基本也是如此。诸如戴季陶、于右任、周佩箴、孙科、宋子文等。可知这些人见张是个“大手笔”,久借不还已是常事。
  事实上,张静江并非永远是富翁,相反,他始终在为民国尴尬的财政绞尽脑汁。早在1908年,他在法国的通运公司,因多次为革命大笔汇款而发生资金周转不灵,当时的同事又以这样的汇款漫无节制而对张静江心存不满,终于导致一些人与他分道扬镳,另立门户。他的开元茶叶店也因同样的原因被卖掉了。
  1915年,张静江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中华革命党的财政部长。革命军所需的款项是巨大的,不得已,只能以他的信誉和影响,向海外华侨借贷。据1917年1月31日张静江通电各地的报告说,借款的总数已达日金124万、英洋111万,还有国内借款若干。后来,不仅他在巴黎的开元茶叶店卖掉了,在上海的6幢花园洋房也卖掉了,全都成了革命的经费。
  事实上,张氏家族中,族人如张石铭、张弁群、张乃骅等都曾经多次向革命事业大笔捐款。根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张氏家族为辛亥革命的捐款总数,大约在130万两白银以上,相当于2006年的2600万美元。
  这个数字意味着,张氏家族的捐款在国民革命中的确意义非凡。虽然国民革命迟早总会成功,但是,在当时如果没有张氏家族的财政支持,孙中山先生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孔庆德荐自《读者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