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教练孙海平的坎坷执教路
2007-12-29李响
今日文摘 2007年14期
冠军之梦难实现
今年4月23日,春雨,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2号宿舍楼501房间,孙海平在抽烟。这个20平方米的房间里到处都散发着田径的味道:支撑蚊帐的竿子是4根折断的跳高用横竿(同屋的助理教练盛越铭,用的蚊帐竿甚至是支旧标枪);阳台、两个书架、写字台下面,到处堆积着体育方面的书和资料。
16岁进入田径队的孙海平,身高1.83米,爆发力惊人,训练也很努力。那时,他开始有了成为“全国冠军”的野心。但从1971年到1978年的7年,他的成绩始终停滞不前。他几乎忘记了曾经的最好成绩,“好像是14秒75,华东地区第三名”。
他如此总结运动员经历:缺少科学的训练方法,量变到质变原理不适用于竞技体育。那么,出路在哪里?
执教生涯的拐点
1995年,孙海平第一次走出国门,率领两名小队员参加最重大的赛事——瑞典哥德堡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国人为“东方神鹿”王军霞在万米赛道上的表现狂欢的时候,他却偷偷地用摄像机录下了两种现象:
一、他专门拍摄了部分优秀黑人运动员腿部的静态结构图,发现他们的臀部高高翘起,而且腿部形态极为相似,都呈“倒胡萝卜”状。他相信,这种体形不是天生的,这种强大的爆发力是通过后天训练而成的。二、他专门拍摄了部分优秀黑人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结果发现:他们训练中过栏的频率比比赛中还要快。
回国后,孙海平将两种现象发表在《田径指南》杂志上,这是他早期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他执教生涯第一个拐点。
第二个拐点发生在1999年,他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体育系进修。一个多月时间内,他感觉自己的执教理念升华了。在回国之后,他开始尝试包括运动生理学在内的多因素综合训练手段。他还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找实验品,将他培养成世界冠军。
雨中等候小刘翔
多少年后,刘翔和父亲刘学根还经常忆起1998年11月里那个大雨滂沱的午后,当16岁的刘翔和父亲如约出现在华山医院门口时,却发现早已等候在那的孙海平浑身湿透,“爸爸,他的伞是破的。”眼尖的刘翔小声跟爸爸说。
刘学根无语,但他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就在孙海平履行了承诺,帮刘翔治好了腿伤之后,刘学根不顾夫人、父亲和所有亲戚的劝阻,毅然将已经离开体校近一年的刘翔送到了孙海平的队中。
此后,除了每天如例行公事般地在早晨7点半和中午午休后敲门叫刘翔起床,孙海平偶尔还给刘翔搞点“特殊化”。备战九运会期间,队员们房间里的电视全被撤走。在与刘学根商量之后,孙海平留下了刘翔屋里的那台12寸小彩电,还特意给他拉了根闭路电视线。
弟子弃教练而去
2007年2月28日,孙海平出席了一个特殊的饭局,宴请他的是陈雁浩。这是2000年双方分手后第一次聚首。四目相对,心情依旧复杂。显然,7年前的一幕依旧困扰着他们。对于自己亲自从上海市体校挑选出来的这名弟子,孙海平一直对他期望颇高。不过,由于在1988年和国内三十多名教练一起以专家的身份援教也门,孙海平到1993年才开始指导陈雁浩。那时陈雁浩已是七运会冠军。
1997年备战八运会前,孙海平和另一名教练梁仕强带队在莫斯科集训。为更好地贯彻训练意图,他找了个借口,私下跟领导提出单独带陈雁浩回国训练。回到上海两个月,他将新方法运用到陈雁浩身上,随后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上,陈雁浩跑出了13秒39。而在之前,他的成绩都在13秒50左右。
但就在一切按部就班运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2000年底,孙海平率领队员们备战2001年九运会,陈雁浩向田径队领导提出了离开孙海平,同时要求曾经带过他、退休后返聘到上海队的前国家队教练梁仕强辅导他。几天后,申请报告被批准。随后,孙海平手下的队伍被一分为二:谈春华(400米栏冠军)、曹靖(110米栏第二)和刘翔留下,陈雁浩、张峰(110米栏第三)由梁仕强指导。
孙海平一直不明白弟子和他“决裂”的真正原因,但他还是隐约听到了一些说法,而其中之一便是陈雁浩后来承认的事件导火索。九运会前,孙海平申请由陈雁浩作自己的助理教练,并且获得了批准。但鉴于陈雁洁当时还要参赛,忙得不可开交的孙海平将老队友盛越铭找来临时帮忙。这一举动让陈雁浩产生了误会,他感到师父没有履行承诺。
新老弟子的较量
2001年,在陈雁浩离开一年后,孙海平终于等来了机会。新弟子刘翔和老弟子陈雁浩将要在九运会110米栏决赛上交手。
九运会前10个月,孙海平带着谈春华、曹靖和刘翔光着膀子苦练,而陈雁浩也在跑道上飞奔。两个组都在有意避开同时、同场地训练,紧张的氛围无处不在。
那时每周四下午,其他弟子休息,孙海平都要单独给刘翔加练,而且使用的新方法也越来越多。
11月19日,决赛终于来临,18岁的刘翔以0秒06的优势击败了陈雁浩。他夺冠的成绩是13秒36,新的“亚洲栏王”诞生了。另外,曹靖第五,离开的张峰排在了他后面;谈春华400米栏第一。
从2000年的13秒8到2001年的13秒3,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提高0秒5多,刘翔在孙海平的调教下创造了奇迹。接着,2002年,13秒12,打破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奥运会,12秒91夺冠,平世界纪录;2006年7月,瑞士洛桑田径大奖赛,创造新的世界纪录——12秒88。
拿奖金奖励队员
2004年奥运会之后的一次活动中,一家美国公司的CEO希望给刘翔牵线去美国训练,刘翔指着身边的孙海平说:“我最好的教练就是他!”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拒绝外国人的邀请了。
同样是雅典奥运会后,孙海平接到了无数广告商的电话。他和田管中心一起为刘翔制定了接广告的标准,因为电视拍摄会影响训练。而在酬劳分配上,他们也遵照既定原则,刘翔占一半以上,其他则在田管中心、上海田径队和孙海平间按比例分成。
雅典奥运会之前,每次刘翔拿了比赛奖金和师父一分为二时,孙海平都会再从自己这部分中抽取一些给弟子,作为对他的奖励。对待其他几个徒弟,他也是这样做的。
放弃爱好和家庭
孙海平决定2008年之后,结束“空中飞人生活”,因为他最害怕的就是坐飞机,每次起落,耳鸣加上鼻子堵塞,几乎窒息。尽管已经做了5次鼻息肉手术,他还是会时常感到呼吸不畅。前一阵他还被查出“心脏早搏”,但更全面的检查只能推到2008年奥运后之后。他太忙了。2004年奥运会之后,除了做教练,他还是刘翔的新闻发言人、经纪人、司机,甚至偶尔客串保安。
他非常怀念2004年以前的日子,除了训练,还能在闲暇时间听听轻音乐,上网下下棋,和几个老友打打桥牌。而现在,所有爱好都无暇顾及,“只剩下抽烟了。”另外,他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九运会夺冠后,刘翔曾不无得意地跟父亲说:“师父找到我是他的福气!”回答他的是父亲的一记巴掌。“你最多就是流点汗水,而师父动了多少脑筋,花了多少心血?”那之后,刘翔再也没有骄傲自满的表示。
孙海平希望越低调越好,至今他都没把刘翔和自己当成明星。“2008年奥运会争取让刘翔再拿个冠军,其他事越少越好。”孙海平说。
(夏蓝荐自《读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