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逼上吊
2007-12-29
今日文摘 2007年17期
李自成的部队逼近京师时,崇祯君臣再想到调关宁一带的铁骑入关勤王,在此之前仍然优柔寡断,不愿意将山海关外的防线全部放弃。明朝的决策机制已经到了何等迟钝、盲目的地步。被临时加封为平西伯的吴三桂接到诏书后,要进行动员、整理装备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到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大军才到山海关,等到了今天河北的丰润县,北京已经陷落了。
距北京更近的蓟镇总兵唐通带了八千士兵及时赶到,被派驻在北京最后一道门户居庸关,李自成的大军一到,他干脆和监军太监一商量,阵前投诚了。至此,北京已无险可守,十六日昌平陷落,十二陵被焚毁;第二天,李自成的部队出现在德胜门下,紧接着将都城围个水泄不通,集中炮火攻城,此时崇祯觉得大限将至了。
崇祯最后放弃了迁都,发出“国君殉社稷”的豪言壮语,除了他对固守北京等援军保有幻想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他对满朝的大臣彻底失望了,失望到几乎没有勇气活下去了,刚烈而倔犟的他对大臣们的恨意不亚于对李自成。据说他曾对亲信太监说过:文臣个个可杀。大难当头还在感叹: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现在看来崇祯似乎是诿过他人,作为最高统治者,局面到了这个地步怎么不负责任呢?但当时的大臣普遍贪婪、无耻、奸猾也是实情。可养士三百年养成这样一帮文臣又是什么原因呢?站在文臣的立场来看,没准他们认为皇帝刚愎猜忌,对大臣动辄杀戮,凭什么要为你卖命?一个政权的凝聚力已荡然无存,哪能抵抗住从西北黄土高原杀过来、一心要打扫龙庭坐天下的百战之师?
崇祯帝宠信的守城太监曹化淳也出卖了,打开城门迎接闯王进了北京城。
绝望的崇祯看到皇后上吊,遣送了三个儿子乔装成平民逃难。可怜的金枝玉叶,长于深宫之中,连起码的社会经验都没有。父子生离死别时,崇祯帝临时教导他们: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兄长;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曰长官。他挥剑砍断女儿长平公主的胳膊,长叹“尔何为生我家。”后来公主又苏醒过来,顺治年间嫁给了早已许配的周世显,不久抑郁而死。
其他守城将领也早与攻城部队暗通款曲,做好了和平起义的打算。为了邀功,他们故意不放太子和两位亲王出城逃难,最后一并落到李自成的手中。
三月十九日子时左右,崇祯带着司礼监太监王承恩走到煤山(今景山公园),找一棵树上吊自杀了。临死前以发覆面,留下遗诏,说自己无脸见列祖列宗,流寇逼京,都是诸臣所误。任贼分裂其尸体,任贼将文臣全部杀死,勿伤百姓一人。
至死他也不原谅文臣们。崇祯一朝,上吊自缢的太多了。从误国的魏忠贤始,到殉国的崇祯帝终,中间还有几多文臣武将,包括内阁大学士、尚书、巡抚等等。上吊,可算大明朝君臣残酷的行为艺术。■
(马琪荐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