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妈妈
2007-12-29佚名
今日文摘 2007年24期
一个母亲,十年如一日做豆腐,供三个儿子上学,撑起了一个贫困的家。现在。大儿子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二儿子已经工作,老三在陕西长安大学念大四。认识她的人,无不夸她:“真是一位令人佩服的母亲!”
“一定要撑起这个家”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行船做豆腐。从1992年开始,窦中兰开始做豆腐。买粉碎机的钱是借的,黄豆是赊的。每天凌晨2时就得起来干活,她家厨房的灯光成了山沟里的“启明星”。“起得比打鸣的鸡还早。”她说。“我做豆腐就是因为能来现钱,而且收入也能多点,每天能挣个几十元钱,豆渣还能喂猪。”
不管春夏秋冬,窦中兰都推着二八车,后座上驮着一盒豆腐,沿着山路来到河边,脱下鞋袜,挽起裤腿,一步步淌着河水过去。白马关河并不深,刚刚没过小腿肚,河里的小石子成了“地雷”。一个不小心,压上小石子,单车一歪,四五十斤的豆腐盒子就掉河里了。看着起早贪黑做成的豆腐在水中碎开,窦中兰的心也碎了。“我坐在河边哇哇地哭,但回到家又得乐呵呵的,不能让丈夫和孩子们看出来。”
冬天山里人爱吃冻豆腐,可山里的冷却不是什么人都能适应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最痛苦的是秋末,河面结上薄薄的一层冰,下面却是冰水,一脚一个窟窿。薄冰锋利得如同刀子,窦中兰又必须光脚过河。过了河穿上鞋袜,赶紧地推着车走家串户去卖。
慢慢地,大伙发现,窦中兰做的豆腐好吃,人也实在。经常是窦中兰刚到村口,大伙就围上来抢着买。
精打细算过日子
窦中兰家有一个蓝色的小记事本,巴掌大,封皮都快掉了。它是窦中兰家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丈夫生病后家里的一切收支情况,精确到一毛钱。
家里日子过得苦,一日三餐都是棒子面等杂粮,平时窦中兰跟村民换点胡萝h什么的,都舍不得给孩子们和自己吃,留着给丈夫。
整整3年工夫,40岁出头的窦中兰的头发全白了,账本上的数字一个个被打上了勾,在病床上躺了十年的丈夫奇迹般地好了,能干活了。熟悉窦中兰家情况的人知道。是窦中兰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奇迹。
为一根冰棍把孩子踢哭
1992年的夏天,一天早上儿子海波向妈妈要了1毛钱买笔,可当窦中兰推着豆腐车来到冯家峪村时,却看到儿子手里抓着一根冰棍。当时窦中兰就火了,停下车,上前就是一脚踢在儿子身上。海波倒在地上,恨铁不成钢的窦中兰又是几脚,海波终于哭了。“说实话,打在儿身,疼在娘心。”当窦中兰面对记者回忆起这段往事,仍忍不住伤心地掉下眼泪。
学校开家长会,窦中兰总是悲喜交加。儿子们都很聪明,特别是海波,年年在冯家峪小学拿第一,家长会上老师的表扬总是让窦中兰高兴上好几天。愁的是,家长会上总是要交一些学杂费,虽然不多,才几元钱,可窦中兰实在是拿不出来。
1988年春天的那个上午。河水刚化冻,还有点寒气逼人。村队长郭明礼走到村口,远远看到窦中兰站在墙角边,双手不断地擦眼睛。得知她是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郭明礼从上衣口袋掏出一张10元的“大团结”,递给窦中兰:“嫂子,先给孩子交上学费。”窦中兰千恩万谢地走了。郭明礼自己都没记着这个事,可1994年夏天,又在村口碰到窦中兰时,她掏出一把钱,1角、2角、1元的揉成了一圈,对郭明礼说:“兄弟,这钱还你,谢谢你啊。”虽然郭明礼最终没收这个钱,但窦中兰的话语却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
瘦小妈妈给儿子动力
刘海波读完了冯家峪中学初中,考上密云二中高中部,取得了北京市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第六名,保送进了北京大学。
儿子要去北大了,家里没有什么给他,窦中兰连夜缝了一床褥子,爸爸刘显友用铁皮卷了一个脸盆,还有家里的一顶50年代的军帽,全放在一个旧木箱里,这就是刘海波去北大时的全部家当。
这个箱子至今仍保存在家里,窦中兰告诉儿子们:“留着给你们的孩子看看,给他们说说当年的日子,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海波在北大成绩优异,1998年底,学校推荐他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纪录片中,刘海波面对镜头深情地说:“我的母亲个子不高,肩膀也不宽,但她挑过的担子,吃过的苦,让我永远也忘不了,是她给了我动力。”
(尹甘来荐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