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007-12-29

中国市场 2007年13期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案例教学有助于启迪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同时提出了案例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四条原则,以激励并潜移默化地形成大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 案例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前言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库和创新成果积聚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各高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但归根结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而且应该是有一批这样的教师,也不仅仅在某一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能力,而是将该培养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当前,各大专院校所普遍推行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就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案例教学与创新性思维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三类:一是问题评审型,就是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决策型,就是没有给出方案,需要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决策方案;三是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创新性思维,是指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对问题系统的阐述;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概念、原理、方法、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不盲从。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概念、原理、策略等。
  
  2.案例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为。创新思维有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类型;二是逆向思维:是指针对既定的结论进行反向的推想,提出相反判断的思维类型;三是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型的思维,指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思维。
  案例教学法将教师单方灌输知识转变为以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则由被动听课转为积极主动地将吸收的知识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其次,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运用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学生就会逐步具备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性活动。
  
  3.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三种教学方式:一是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可以是结果开放的题型,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也可以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是思路开放的题型,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二是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从这些活动进行中及活动的结果中,获得理性的认识,得到理论上的提高。三是探索式教学。通常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不论开展那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以理论为先导的原则: 教师给出的案例往往是有针对性的,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因此讨论时不能如“天女散花”,撒出去而收不拢。目前学生对有些实行案例教学的课程就有这样的反映:课堂上主要进行案例讨论,老师很少讲解具体的理论体系,由学生自己看书学习,虽然当时热热闹闹,但学过以后对最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却很茫然,感觉上收获并不是很大。因此,教师不能因为案例教学而摒弃理论的传授,而应该事先系统地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案例的讨论方向,并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消化理论、阅读案例、讨论并形成自己的思想。而这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完成一个案例讨论,与目前高校的小课程设置(每门课课时很少)有一定的矛盾,因此,每一个案例讨论,都应该是教师头一次课讲述理论、提出案例,学生课后讨论,下一次课即可直接由学生进行演讲,教师点评,然后再讲述理论、提出案例,…,如此循环进行。
  二是参与原则:案例教学应该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能总是个别活跃学生的表演。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每次的案例讨论,由每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发表该小组的见解,同时规定每次的代表必须不同,尽量使每个同学都有上台演说的机会,同时,由于有小组全体同学在台下的支持且关系到小组的整体成绩,并直接与个人期末总成绩挂钩,即时平时胆小的学生,这时也会争先恐后、信心十足地上台。
  三是鼓励原则:由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的片面性,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全面、错误甚至完全跑题的现象,教师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强行打断甚至批评,可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得他们在日后的案例讨论中机械地照搬课本,照本宣科,甚至有可能造成个别偏激学生的对立情绪,直接影响后续的案例教学效果。这时只能稍加提示、引导;对提出新观点、新办法的学生,不管其观点对错,均予以表扬,并在其课程期末总成绩中加分以体现教师鼓励的态度。同时,对有争议的结论,不应该武断地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客观地予以点评,否则将会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
  四是时效性原则:多用生动的实例,最好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实例或有代表性的企业、行业、人物的成功或失败的实例,这其中又以失败的实例更好。因为实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同时因为没有结果或者是失败的结果,减少了学生的仰慕、敬畏情绪,增加了思考的自由空间。
  
  结束语
  
  继哈佛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被广泛推崇以来,我国高校越来越多的课程已经开始实行案例教学。但案例教学的效果却未见得理想。案例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既要有教师精心编排案例和恰当引导,也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达到不仅“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的效果,在传授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基金项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项目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梁凤霞.论案例教学[M].《管理科学文摘》2006.7.
  [2] 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N].中华读书报2003.8.6.
  [3] 张梦中,(美)马克·霍哲.案例研究方法论[M]. 中国行政管理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