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思考
2007-12-29赵更生
中国市场 2007年13期
摘要:就业难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带有瓶颈色彩的阻碍因素,同时也日渐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单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实践证明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高层次”就业,行之有效。鉴于此,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范畴内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进而探究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 创业 创业教育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20.7%。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高校毕业生”。[1] 因此,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就业的途径。什么是创业?创业意为“有创意的选行择业,有创意的自办企业,有创意的谋职就业”。[2] 而且,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可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就业”。
成功的创业涉及到多种因素,就创业者自身而言需要具备符合社会需求、创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素质是需要创业者经过学习、实践、积累才可能具备的,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离不开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能力、知识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地位的一种教育理念。”[3]
目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了有效满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
1.喜忧参半——大学生创业在困难中前进
(1)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4月。在这一阶段中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的探索。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试点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时期,试点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性探索,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其二是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则重点的创业教育;三是综合式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政府与高校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做出了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央视《东方时空》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学生渴望创业,有近80%的大学生怀揣创业梦想,尽管这仅仅是个主观意愿调查,但这个数字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遵循传统的毕业找工作的就业思路,而是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大学D34rY0dXrJJ46WgQgvxduA==生创业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学生创业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就大学生而言,由于年龄、阅历与知识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其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如心态、知识、经验、技术与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
首先,心态问题。拥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成功创业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未必对创业风险具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对可能遭遇到风险的必要准备。另外,急功近利的情绪也弥漫在学生创业者身上,在缺乏良好心态的情况下,创业前景也会受到相应的不利影响。
其次,知识限制。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融到必需的资金,而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
再次,经验限制。受年龄及相应学识的限制,大学生很难拥有关于创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创业知识一般也限于“纸上谈兵”,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务活动策划、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及在公司运营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以致创业困难。
2.名实不符——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缺失
(1)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失之偏颇,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许多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