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支撑体系的机制及模式选择研究
2007-12-29于桂娥刘洪彬
中国市场 2007年26期
摘要:建立以满足农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支撑体系,首先要明确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环境机制,其次则是选择适合农户需求的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模式,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模式仍是主要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模式则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的补充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户需求,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模式
“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民发展,则农村发展”,只有让农民掌握并应用科技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是因为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是科技支撑体系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双轨制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依据权属关系和应用效应可将一般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涉农技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属于“半公共物品”,这对于涉农技术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而言,对于具有“半公共物品”性质的涉农技术就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而应在政府的引导、监督下,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引导和调节涉农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分配和应用。这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符合中国的国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这种双轨制的运行机制下,还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别的涉农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依靠不同的涉农技术科技支撑组织来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避免由于受到农业宏观政策目标的限制,导致政府过于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而忽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其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作用。
只有明确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与时俱进,随时对涉农技术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协调起来;明确彼此不同分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二、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
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可区分为拉力机制、推力机制和耦合机制[1]。拉力机制是涉农技术需求方,即农户在科技带来农业增产、增收的效益驱使下,产生了对科技的需求,进而通过科技支撑体系引导涉农科技创新主体转向农户需求,以农户的科技需求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推力机制是涉农技术供给方的动力机制。由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受地域、气候条件限制,涉农技术传播、扩散不同于工业等其他技术传播、扩散。涉农高新技术的扩散是直接输出某种新农业技术,把生产农产品的整个技术和生产过程转移到某一区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传播、扩散。由于技术市场自身存在着风险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变性,因此,采用涉农高新技术Oq4VFXkuHUZdP3siu9vfH5WCuOl7tAAD5Muu6uB2c3U=必然存在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撑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耦合机制则是涉农业技术的需求与供给双方之间因相互联系促进的涉农技术开发与应用[2]。从根本上讲,涉农技术需求方为了获得科技创新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引起的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是科技创新传播、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
因此,构建以涉农技术使用者,即农户系统为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动力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价值观、知识、劳动以及农民科技创新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环境、条件以及权利,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互相学习的机制,将现代科学知识融入推广活动中,最终达到使农民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农业新技术。
三、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环境机制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城乡之间、各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依然存在不平等竞争,这种不平等竞争,在“涉农”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涉农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市场分割,法制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乏,随意违反合同和协议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关键,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法制环境维护经济公平竞争。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除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据测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有85%左右的缺口,为此,政府应鼓励开辟多种融资、投资渠道,建立技术创新基金、风险基金来引导和调动市场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但由于涉农科技同时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单纯依靠市场无法满足资金的全部需求,也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因此,要大力推动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投资做补充,银行贷款作保证的科技支撑体系的融资环境[3]。
制度环境建设。制度对科技支撑体系能否顺利发挥作用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制度环境建设已构成科技环境传播、扩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等。
基础环境建设。基础环境是一个区域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载体,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包括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合作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科技成果交易等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必要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科技示范园及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指导培训及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的硬件条件设施。
人文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的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最终是为人服务,需要创造良好的对科技创新者和使用者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环境,构建和营造对社会对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科技支撑体系的人文环境建设除了要营造一个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外,还应该注重营造对科技创新成果使用者以及科技支撑体系构成人员的尊重的良好环境。
科技支撑体系的行政和组织环境。科技支撑体系的模式是多元化的,而且多以市场机制的运行为主,但行政和其自身的组织环境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用于科技支撑体系运转的资金是有限的,必然要求提高其运转效率,一方面要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要提高体系工作的运转效率。提高资金周转率要受到行政环境的制约,而提高体系工作效率要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因此,建设好行政和组织环境对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涉农科技研发与科技支撑体系的运作普遍受到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也是农业科技区别与工业科技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难以培育出世界通用的作物品种。多数国家都尽量在各种生态环境建立研究站,以便使作物品种适应各种生态环境,以研制适宜推广和应有的农业新科技。科技支撑体系同样需要这样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开展普遍适用或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传播、扩散。
四、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运行模式
我国现已形成包括政府为主导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这些科技支撑体系互相补充,既是对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所不能替代的。
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传播、扩散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核心力量,现已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基本完整的体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撑体系和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该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宏观政策为目标,按照事业单位的形式管理,采取项目推广、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兴办经济实体等模式,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项目经费和创收三种渠道。
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产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由农民自我提供涉农科技支撑的服务组织模式。协会会员一般以农民技术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按照自愿、自主、互利的原则广泛吸收农民参加,是一种介于政府支撑体系、企业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以及政府科研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的一座桥梁。协会主要功能体现在组织管理、承担技术转化和指导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对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功不可没。
农业企业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企业生产活动而发挥企业农技传播、扩散的体系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产品加工型+农户型;二是涉农企业。在前一种形式下,企业为赢得生产利润不断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为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跟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由农户按照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农产品,从而顺利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农户,最终这些农产品又将作为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而被销售。在后一种形式下,企业通常在从事生产或销售农药、化肥、农机具、种子或饲料等生产资料过程,为了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量和树立产品品牌,而采取多种形式如散发技术宣传材料、聘请专家做咨询、讲课等向农户介绍其产品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从客观上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推广效果。
农业教育、科研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近60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360多所;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院所1200多所,这些科研院所在提供农业技术支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途径:一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一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技术需要,指导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二是技术咨询服务。由专家学者组成科技服务团,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发展规划;三是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以市场导向,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同时对现有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进行转让;四是技术入股。以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参股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产学研结合;五是组建科技型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依靠本单位人财物等条件,组建自己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转化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的科技支撑体系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型多元化模式转变,只有适应并满足农户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
作者单位:于桂娥,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刘洪彬,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常向阳,戴国海.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及其本质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45-47.
[2]刘辉,李小芹,李同升,郭庆仪.农业技术扩散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24.
[3]陈朝霞.营造有利于“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环境[J].公共管理,2005,6:56-58.
[4]林国华,刘小幸,吴大西.建设现代新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4,1:63-66.
( 编辑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