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创建“和谐”的社会基础
2007-12-29潘成义
中国市场 2007年26期
摘要: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表明,社会认同作为最重要的公共行政理念和价值观准则,它可以降低政府对创建和谐社会的成本投入,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基本的社会认同,那就肯定不是什么和谐的社会,而只能是一个充满冲突和斗争的社会,是一个潜在不稳定因素的社会。
关键词:社会认同 和谐社会 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社会工程,是包括13亿人口在内的全社会参与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完成好这项战略任务,就必须首先打好包括13亿人口在内的社会基础,而要打好这个社会基础就要努力去实现社会认同。如果我们社会没有基本的社会认同,那就肯定不是什么和谐的社会,而只能是一个充满冲突和斗争的社会,是一个潜在地不稳定的社会。
一、社会认同可以对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起到“减震”作用
目前,我国在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潜在的主要社会风险与威胁来自于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我国的经济增长重新进入快车道的今天,我们本来以为可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得到解决一些问题,如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方面的社会矛盾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等问题,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反而进一步加剧,以至于严重威胁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政府的主要责任,已不再是为了经济的增长去做各种产业投资的计划,而是维护和完善市场秩序,解决好市场本身不能解决的各种社会发展问题,如就业、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环境资源保护和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方面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城乡差距拉大了,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悬殊,因此,对当代中国人来说,社会认同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域,大家都能够互相接纳认同,社会认同包含非常多的方面,有国家认同,有文化认同,有组织认同、政党认同等等,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呢,认同本身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当人长期不被认同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问题。而这样的人群多起来,会反过来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聋哑人不被社会接纳,不被社会认同,他们便结成聋哑人团伙去做非法的事情。社会认同是一种心理需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增加亲和力,也可以协助我们以和谐的方式融入社会。
面对这些新型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应对措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基于对快速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矛盾的清醒判断,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二、社会认同可以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决策导向
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社会成员,不应该对各种不公正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正是这些对各种不公正现象的“社会反响”,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决策机关,经由决策机关的科学决策,达到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除了物质利益性矛盾,城乡社会中正在产生着一种社会价值观念性矛盾。在物质利益的损失与实际的冲突行动之间,还有由利益变动导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下降,才是导致冲突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那些对过大的贫富差距现象很难以承受的人具有更强的社会冲突意识。党政干部取代私营企业主或演艺人员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多的群体。公务员的职业稳定性,社会保障的可靠性,和腐败得利问题使人们产生了“不公”的看法。城市公众在各类企业的劳资冲突中,对私营企业劳资冲突的感受最为强烈。而且,这些发现多数都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在于揭示一种新型的由价值认同矛盾引发的社会冲突意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利益性矛盾,物质利益的差别是造成各种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利益格局变动本身尚不足以导致冲突行为的发生,由体制不完善导致的不公正感,和生活满意度下降才是导致冲突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这些现象通过社会认同机制反应出来,从而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决策导向。
三、社会认同可以降低对创建和谐社会的成本投入
社会认同缺失,或社会认同危机、社会认同错位,都会导致一种社会偏见,甚至导致一种社会冲突和社会灾难。就是说,社会认同是一种心理需要,几乎人人有之,但如果将其发挥到极端,就会成为危及社会,使社会发生震荡的力量。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而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社会冲突严重,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稳定。比如对国家性质、国家基本制度、政党制度、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认同;对政策和法律的权威性的社会认同;对政治信仰和政治伦理的社会认同;对执政党的先进性,对社会公平和公正的社会认同;对评价国家领导人及各省市和县乡领导干部的社会认同等等。等等。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参考文献:
[1]王伦光.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构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