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延迟退休年龄的现实考虑与启示
2007-12-29汪建强
中国市场 2007年35期
摘要: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大趋势,英国作为典型的社会福利国家在这一改革中走在了前列。英国的改革是由多种现实因素共同促成的,探讨与分析这些因素将会对同样已身处老龄化社会的我国的相关改革事业产生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英国;延迟;退休年龄;启示
一、社会经济的现实考虑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养老金福利的刚性发展对政府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英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早在1929年65岁以上人口即达到总人口的7%,迈入了老年型社会。目前65岁以上人口达957万,占总人口的1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1%,而16岁以下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0%,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了青少年。日渐汹涌的“银发浪潮”对英国社会的养老金支付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养老金支付一直是英国最大的社会保障支出项目,近年来养老金支付一直占到公共支出总额的40%左右,占GDP的10%,每年养老金的缺口达570亿英镑,资金压力巨大。为缓解这一沉重的压力,政府不得不以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来减轻和转移部分危机。
养老金制度建设存在不足,老年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使得老年人不敢退休。英国的养老金制度虽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可行的”养老金制度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国家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偏低。据今年年初一项对34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仅有4%的受访者认为依靠国家基本养老金可以生活得舒适,多达68%的受访者表示依靠国家基本养老金不能使他们过得宽松,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基本养老金,应达到每月600英镑或更多,而目前基本养老金支付额是单个退休者每周87.3镑、退休夫妇每周139.6镑,二者差距不小;再如作为养老金体系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也面临着发展危机。由于投资到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年金基金过多,随着资本市场的起伏波动,众多的企业年金计划陷入了赤字危机,全国的企业年金亏空达到了3000亿英镑,迫使众多企业对自己的年金计划进行改革,直接冲击到了行将退休的老年工人。
英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劳工技能危机,现有劳动者队伍的技能短缺使得雇主们更倾向于雇佣老年工人。英国最大的劳工组织——劳工联合会去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3000万劳工中约有600万人的语言文字能力不能满足工作要求,还有更多的人算术水平相当差,即便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高级知识储备的大学毕业生也往往缺乏足够的操作技能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年12月,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专门论述英国劳动力技能危机问题的《利兹报告》公布,全面披露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报告指出,劳动技能一直是实现社会繁荣与社会公平的关键杠杆,在现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它的核心要素作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英国劳动者的技能却实在令人担忧,500万人没有任何劳动技能资格,1700万人的基本算术能力存在困难,六分之一的人语言文字能力不足,超过六分之一的年青人在还不能顺畅地阅读、写作或计算的情况下离开学校。在此状态下,英国的雇主们越来越青睐于拥有丰富工作技能与经验的老年工人。施应对劳工技能危机的同时,不断地对老年工人的继续就业放宽限制。
英国社会的传统思想文化对工作与个人自助自尊的鼓励与提倡也影响着老年人做出继续工作的选择。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英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一直比较注重以工作、节俭、受人尊敬和自助为特点的个人价值观,强调无论从经济上还是道德上,个人都应当主要依靠自身而不是依赖他人,财富和社会的认可来源于自己勤奋的工作,节省的收入用于投资,工作与节俭将表达出一种令人尊敬的生活态度,有了自信的、积极进取的个人,才会有自信的、积极进取的社会。这样的观念一直是英国社会强势的思想特征,对当今英国老年人的行为选择仍然产生着重要作用。去年5月,在慈善机构——“关怀老年人”支持下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6万名50至70岁的受访者中80%认为政府不应制定强制退休年龄政策,65%计划在过了国家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还有10%表示根本没有退休的想法;在谈及要继续工作的原因时,40%的受访者表示工作能够赋予自己心灵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使自己保持富有活力的积极心态,32%的人表示继续工作将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与活力,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就是喜欢工作、喜欢工作着的感觉。
二、对我们的启示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减轻养老金福利刚性发展的压力,适当地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应成为较可行的解决措施之一。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时期,60岁以上人口达1.5亿,65岁以上人口达1.04亿,未来50年内老年人的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加快,2010年时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8%, 2050年老年人总数将达到4.5亿,占到总人口的32.73%;同时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1981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为68岁,2000年为71岁,目前约为72岁,已达到世界中上水平,预计2050年将升至80岁,而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女工人50岁),如无科学地相应调整,与人口平均寿命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再者,政府日益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也可因退休年龄的一定延迟而得到缓解。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非常突出。由于离退休者的迅速增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年不断上涨,部分地区已收不抵支,资金缺口逐年扩大,形成了“空账”运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显示,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为360多亿元,到2005年底,“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在这一巨大压力及未来可预期内老龄化加快上升的形势下,要继续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多种改革措施的施行将不可避免,而自建国以来已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6050”退休年龄线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也应位列其中。
加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改革,努力完善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体系。老年贫困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贫困,老年人几乎已没有机会和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生活、脱离贫困,更多地只能依靠外力的帮扶,保障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保证他们不陷入贫困应当是养老保险制度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老年人依然是一个特殊的贫困阶层,尤其是高龄老人更是典型的贫困群体。2001年12月,上海市的一次调查统计显示,在该市的贫困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为20%,而当时该市的老龄化率仅为18.58%。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依然面临着覆盖面窄、待遇水平低等问题,目前59岁以下的职工中有1.96亿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养老保险计划,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23%左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主体依然是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个体业主及其从业者参保率较低;待遇方面,目前最突出的便是占退休人口大多数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偏低的问题。
我国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大量新增劳动力在就业前没有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有8720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36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4%。高级工1500万人,占17%。中级工3140万人,占36%。初级工3200万人,占4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奇缺。劳动技能队伍的断档与接续问题已成为妨碍我国现代化事业前进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加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实施力度,鼓励与引导劳动者树立并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与加大对新增劳动力的劳动技能要求和培养,使其与青壮年、中老年劳动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技能队伍梯队,循环往替,使中老年技术骨干后继有人,选择继续工作与否仅仅成为本人的主观选择,而不是来自单位或社会的必需,这同样也有利于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保护。
“老有所为”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风尚,在新的形势下更应当维护与加强。过去“老有所为”主要是指老年人在家庭里抚养子孙、维持家庭的稳定等,在现在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必须认识到其更加广泛和积极的意义。维护老年人权益包括承认和尊重老年人的休养权、劳动工作权等,认识到终身工作是人的一项重要权利,可以自行放弃但不可限制或剥夺,认识到“老有所为”对于已进入老龄化的我国社会的重要意义。在教育科研、卫生、文化、旅游等行业提倡“老有所为”,对老年人个人来说可以发挥余热、展现才干、体现自我价值,更顺畅地参与社会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对单位发展而言,老年人是一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本,可以节约成本、扩大效益,为自身调剂和完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赢得发展时间,而对整个社会层面来讲,老年职业开发对缓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应该保护与鼓励老年人的就业权,制定老年人的就业政策、规定和法规,恰当地评价和利用老年人的才干和能力,为想继续工作的老年人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在应对和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同时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云超.英国社会养老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