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竞争大趋势下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2007-12-29钱矛锐

中国市场 2007年35期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令人堪忧,高校在重视程度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缺陷、高校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是造成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缺乏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竞争的趋势下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市场竞争;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必要性;思考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1]具体的来讲,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职业分工发展和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趋势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关注和评价,不仅要看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更看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大学生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转变,使得大学教育已经带有了较重的职业色彩,因而在大学阶段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有其必要性。如何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和敬业精神,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
  
  2004年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向北京、广州、上海等600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发现“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高居第一。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标准中“经济收入高”、“能发挥个人才能”是两个最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满足社会需要位居最后。[2]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向参加其主办的各类招聘会的各类型单位2200家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2006年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现状调查报告》是广东省首份从用人单位视角来评判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报告。该份报告在对大学生最需要加强何种素质建设方面的调查中,有42%的用人单位选择了职业道德素质,有33%的用人单位选择的是人际沟通素质,分别各有13%和12%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需要加强思想品格素质和文化修养素质的建设。在用人单位普遍看重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背景下,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却令人堪忧。在就业和择业观上,大学生们往往对工作岗位的薪酬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对大城市工作、薪金丰厚的岗位大学生们趋之趋之若鹜,而边远地区的工作岗位却无人问津。不少大学生就业后对工作报酬极其看重,不能脚踏实地地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许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毕业生频繁“跳槽”,使得用人单位大伤脑筋。事实上,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简历中造假、随意签约和毁约、缺乏敬业和团队精神、自命不凡和频繁跳槽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状况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引起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缺乏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缺乏,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普遍较为忽视。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注重传授知识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极大的关注。在高校中往往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的事”的观念,认为职业道德只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相联系,主要表现在走上社会的成人意识和行为中,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应由用人单位通过岗前培训来承担,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3]而在高校德育中,又存在着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职业道德品质教育的状况。当今高校开设了相当数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却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六章中设置了两节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除了这少得可怜的理论课时以外,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大多局限在求职技巧、政策宣传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职业道德的指导十分有限,更谈不上结合大学各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接触思想政治类工作,而每个毕业生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职业工作中的职业道德要求。由于高校在重视程度和课程设置方面长期存在缺陷,使得在校大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化的职业道德教育,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2.高校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影响巨大
  高校作为青年学生走向职业生活的最后一站,大学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无疑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还承担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任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表现对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部分教师中存在的诸多不健康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在其言传身教中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其次,高校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职工的工作直接针对大学生,他们对身边学生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准也会对学生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判断上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高校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使得高校教职工很容易侵犯或者无视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学生的权益,从而给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产生负面影响。
  
   3.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产生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使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标号。市场经济有积极的一面,但其消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个人利益第一的错误观念。一些人甚至把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原则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按照潜规则行事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些都必然影响到大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判断。
  
  三、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思考
  
  针对当今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缺失的现状,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1.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首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第16号文件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是基础,并明确提出了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调以人民为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4] 同时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也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和要求。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会在职业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高校德育是和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缺乏职业道德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不完全的德育。大学生作为社会资源优先配置并且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其职业道德水准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观念,因此高校要认真贯彻这一精神,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专业教育的应有内容。众所周知,高校教育是以专业为基本单位进行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学科分工并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职业要求的集中体现。因此,高校一定学科专业是与一定社会职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当然应该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高校专业的多样性,使得其所对应的职业也是多种多样的,相应的每个职业都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除了构建一整套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以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应该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必须根据一定学科专业的需要,按专业分别构建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如医学专业学生重在加强医德教育,师范专业学生重在加强师德教育。事实上与专业结合的系统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也只有在高校才能提供,而现实中这样的教育恰恰被忽略了。
  
  2.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德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职业化是社会生产劳动的普遍形式和社会个体生活的根本,人们正是通过分门别类的职业劳动和专业化分工来提高效率,创造和实现全面的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和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的。[5]职业劳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还取决于劳动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否正确处理好从业者个人与服务对象利益以及行业集体利益、乃至公众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因此,只有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和风气良好,才能使得整个社会秩序井然,各行业欣欣向荣,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只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高校连年扩招,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而用人单位则十分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往往把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录用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大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除了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外,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且,大学生在工作中,会不断面对各种利益诱惑、突发事件、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业潜规则的运行,而现有的高校德育中,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来帮助学生解决和应对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会让欠缺社会认知和经验的毕业生饱受困扰。强化在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明确他们在职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义务,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顺利的就业和工作,而且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在职业实践中成长为训练有素的人才。
  
   3.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市场经济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特别是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真正完善的市场经济作为平等主体间的自由经济模式,却是讲求公开公平和诚实信用的法制经济,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自觉贯彻公平正义和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是靠法律的保障来运行的;而大学生要自觉地遵守职业法律和职业纪律,其前提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以开发利用智力资源为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来发展经济,其核心就是以知识产品的生产、开发、利用和传播模式。作为运用法律对知识产品进行产权归属界定和激励保护的知识产权制度,则使得知识产权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法权制度和财产形态。知识产品相对于有形的物质财富来说,具有公共产品的非消耗性、非稀缺性、可共享性和易操作性等明显特点。这就意味着知识产品的使用不具有排他性,是一种具有扩散性的易逝产品[5],可供许多人共同享有和使用,从而使得侵犯他人的知识财产会变得极为容易。因此,如何避免这一情形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知识创新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则成为知识产权发展的关键因素。鼓励对自己知识产品的权利主张才能为发明创造提供动力,而对他人智力成果权利的尊重则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进一步促进发明创造。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全面走向权利的新时代,大学的道德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既要强调做人、做社会的成员,也要强调做国家的公民,而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公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尊重他人的著作、商标、专利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已不仅仅是个法律问题,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3-104.
  [2]胡泽勇.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J].教育与职业,2005,35:61-62.
  [3]王玉坤.大学生职业道德刍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