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80后“网络原创”英雄
2007-12-29李毅
中国市场 2007年42期
这年头,80后有很多,但敢于创业的不多;敢于创业又成为“成功人士”的就更少;成为了“成功人士”又属于“网络原创”的就更是万里挑一了。
“错过了很多时机——经过洗涤的我,希望能够后发制人,做一个伟大的网站,从这一秒开始,奋斗!”这是有“华人第一音乐社区”之称的“分贝网”CEO郑立,在个人的音乐主页上写的一段话。这位只有27岁的重庆小伙,在他主页上的绰号是:“分贝网”创始人。的确,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精神上,这位并不高大也算不上健壮的年轻人,无疑为网站提供了绝对“原创”的生命力。
创业源于创意
“其实建立分贝网的创意不算是我自己想的,是我所接触的一些事情启发了我。”这位年轻的CEO在谈起自己当年的创业经历时,透着异于同龄人的低调与沉稳。他的办公室与几位高层主管的单间办公室没什么区别,只是位置最靠里。但这种独特的角度可以令他在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观察到整个公司的情况。记者刚见到郑立的时候,对这位留着小平头,穿着很随意的白色套头衫和花短裤的CEO很是惊讶。当然,更令人惊讶的还有他的创业故事。
的确,正是一位叫做香香的网络歌手给了郑立以启发,并使他最终创建了这样一个音乐平台。那时的郑立很爱听互联网上原版的流行音乐。忽然有一天,他在听了一位网友自己翻唱并上传到论坛里的歌曲后,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简直好的不可思议,一个网友竟然可以有这样的水平,我真是没有想到,我觉得她的演唱水平丝毫不逊于当红的大牌歌星。”
正是这件事情,给了郑立一个启发。他认为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大家自由交流的平台,那网友们是否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歌曲从而走红呢?于是,他在网上结识了香香,和她成为好友,并告诉她自己想做一个网站,为他们这种网络歌手提供一个平台,而且邀请她作为自己的签约歌手。他会负责为歌手们下载伴奏,然后教他们怎么录音,并帮助他们推广。两人谈好后,郑立就找FZ1xc3JVNxQTbZ3/iYgRWTYzZzDllStG/DoJdhDh+lk=来几位朋友,办起了一个为网络歌手的翻唱进行交流的平台,叫做163.8888。
成功源于磨砺
网站的创意虽然有了,但创意不能当饭吃,真正考验80后们的也许正是这种把创意落实为实体的胆略与能力。刚决定做网站的时候,郑立他们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租服务器的托管费一个月要几万块钱,他们哪里出得起?但没有服务器又拿什么做网站?于是,郑立把自己家里的电脑拿出来升了一下级,简单地买了个80G硬盘,再把内存加到512M,就算OK了。然后找来一个在网站做程序员的朋友作为技术支持,终于让网站在2003年的6月18号上线了。凭借着全新的创意,网站上线之后发展非常好。当时的翻唱歌曲平台在这个领域还是一个空白,因此网站的访问量日复一日地直线上升。
然而,虽然获得了市场的初步认可,但郑立他们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首先自己攒的“土服务器”显然无法胜任网站日益繁重和正规的运营,因此郑立就打算找重庆电信合作。由于当时郑立手上有一个宠物网站,他就想与当时重庆的门户网站“重庆热线”合作,让这个宠物网站成为后者的一个频道,从而获得重庆电信免费为他们托管的服务器。可这在当时谈何容易,无论如何解释,电信的人根本不理睬他们的建议。无奈之下,郑立硬是凭着一股倔劲,日复一日地守在电信局放服务器的那个机房门口。只要管事的人一出来,他就上去和人家搭话,向人家介绍自己的网站如何如何好,成为他们的频道后又能为网站增加多少多少内容,这样何乐而不为啊?但是要加到你们的网站肯定要用服务器啊,你们就交给我们一台服务器,我们负责给你们打理等等。一开始肯定是白费唇舌,没有人理睬他。后来郑立就把电信局那位管事的主任请出来吃饭、说好听的,最后终于搞到了一台服务器。
网站虽然进入了正轨,但随着访问量的持续增高,一台服务器转眼又已经承受不了负荷。郑立不得不考虑再增加一台新的,但这无疑又是件需要花钱的棘手事情。但这一次他们又故计重施一番:先将第二台服务器叠到了第一台的上面,再用铆钉将它们铆上,这样就保证它不会掉,然后用黑油漆从头到尾刷成一个颜色。最后郑立“搞定”那个服务器机房的管理员,指着这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说,这其实是一台大服务器。那位管理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在向记者谈起当年的这段创业故事时,郑立也禁不住感慨,若是以分贝网现在的条件来看,当时的问题真的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四个小伙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这支由四个小伙组成的创业团队,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首《一无所有》,网站既不挣钱,又要让它发展,要不断增加投入,如何才能撑下去呢?没什么特殊的办法,只有凭着自己的勤奋、毅力和网络知识在那咬牙硬撑。一间10平米左右的小屋和两台电脑就是工作室,四个小伙每天没日没夜的轮流干。
回忆起那时的开销,郑立得意地说:“四个人每个月的饭费加房租总共600元,吃饭就是每天吃5元钱的盒饭。”记者点头说:“每天5元和在大学的标准差不多。”郑立却笑笑说:“是四个人一天吃5元啊。”记者当时的惊讶可想而知,马上问:“四个人吃5元能吃些啥东西?”“能吃啥东西?就是在重庆给棒棒们吃的饭呗,那个小饭铺给棒棒们做饭,我们也让他们给我们送饭,反正每月给他个整数,他们就负责送。”郑立回忆起这些还是很轻松的样子,“我们也不要吃什么好的,就是有饭有菜就OK了。我们也想吃好的,但没钱怎么吃好的?我们的钱那时都拿去发展服务器去了,访问量升级了,就要拓展服务器,身上的钱全用光了。”
然而,再苦的创业历程在郑立那里也是一语带过,吃苦是创业的家常便饭。一开始的那种四个人缩在一个小屋里没日没夜的艰苦阶段持续了大概一年多。在这一年多里,郑立也明白了很多东西:年轻人搞互联网创业门槛并不高,但关键是看你能否坚持下去。而这就要取决于你的性格和能力了。
郑立认为,做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和掌舵人,要想坚持发展,他就必须具备以下的这些能力:第一要脸皮厚,这点很重要。“因为你自己什么资源都没有,你不去求别人怎么办?你必须要去和别人沟通,脸皮不厚能行吗?别人可以一次两次三次五次甚至十次拒绝你,你都不能放弃和他交谈、沟通。因为你自己没有资源,你就必须要去借助别人的力量和资源。如果你总是特把自己当回事,觉得自己很OK的话,那你肯定没戏。”“我本人的性格就是这样的,我觉得在中国创业,无论你是80后还是90后,死皮赖脸加勇敢是必须的。”
第二个就是一定要勤奋,每天都比别人多做一点,坚持下去,别人就追不上你了。“现在的社会,你发小财都要勤奋。我现在每天工作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每天结束工作一般要凌晨四五点钟了。”
其次就是要有毅力,要坚持。郑立认为任何一个人要想创业,都必须具备这几条:“就我本人来看,比如创业时往机房放服务器的事情。你要把服务器放到人家那里,你是不是要和人家沟通、说服人家啊?我后来每天守在电信局那个机房门口时,也是这样想的。”“那时什么都没有,肯定是很难的,很难就只能靠坚持,不停地去做,就像周星驰的台词:不管怎么蹂躏你、殴打你,甚至是辱骂你,都要勇往直前。”
腾飞源于努力
关于电脑和互联网的知识,郑立是从小开始培养的。1992年,12岁的他就玩起了在当时还算奢侈品的电脑。谈起儿时的岁月,勾起了郑立的许多回忆:“买电脑的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和父亲去逛街,在商场看到有人在演示电脑游戏,当时觉得这个非常好玩。那时还是那种插游戏卡的游戏。所以一开始是想买一台小霸王那样的学习机,但父亲说你要买学习机不如直接买电脑,学习机只是个过渡产品。但当时的电脑和学习机可不是一个价格,即使买的那台286没有彩显和硬盘,也是价格不菲。但从这个条件的机子起,我就步步紧跟着电脑的发展而升级。”
正是在父亲这样的“高瞻远瞩”之下,小郑立才开始接触了电脑,从而获得了进入一个崭新世界的钥匙。而多年之后,对于他一手创建的分贝网来说,IDG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无疑也是这样一把钥匙。
2005年的某一天,一个电话打到了郑立在重庆的办公室,对方的来头不小,是鼎鼎有名的IDG投资集团,该集团向来以为处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企业提供风险投资而著称。而在当时,郑立的分贝网在那个领域也已经打出相当的名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方表明了投资兴趣之后,双方约定在成都见面。郑立到成都后双方见了一下面,IDG方面听郑立聊了聊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都说这个想法很不错。过了没多久,IDG就派了合伙人来成都与郑立谈合作的事情。“当时他们对我们的感觉就是创意非常好,就是人嫩了一点,因为我们分贝网的员工的确都很年轻,所以他们当时还有点犹豫。”在谈到当时的细节时,郑立的记忆始终非常清楚,“后来我们就做了很多的数据给他们看,就是让他们清楚,在这个领域分贝网现在是第一的。你不投资给我们,而投给第二名的话,就要投更多的钱来砸这个市场,才可能超过我们。他们想了想觉得确实是这样,有第一我为什么要投第二呢?因为当时第二名和我们的差距是相当之大的。虽说他们的这个创建人可能年龄要大一些,但你要花很多的钱来把他们砸成第一名,这个钱肯定要很多。所以我们最终说服了IDG。”
获得了IDG的第一笔注资之后,分贝网的条件有了改善,名头也越来越响。紧跟着在2006年又获得了阿尔卡特600万美金的投资,公司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人员增加了十几倍。同时,郑立决定挥师北上,带领一部份团队到北京开辟新的市场,毕竟北京是业务的重心。在郑立的眼中,所有爱听歌、爱唱歌、爱自己创作的年轻人都是分贝网的受众,事实也的确如此。分贝网发展到今天,企业的目标和一创业时的目标变化并不大,一开始郑立就是想怎么能把那些平民歌手变成明星,这一点显然已经实现了。现在分贝网推出的歌手很多,如香香、东来东去等都已成名走红,《香水有毒》、《玫瑰花的葬礼》等歌曲也一直在大街小巷传唱。2005年,分贝网还与“超女”合作,作为后者选拔歌手与歌曲的平台,真正地实现了为歌手与唱片公司提供上下游双向平台的目标。
成长源于管理
“管什么都好,就是不要管人,管人这个事太复杂!”一谈到管理问题,80后出身的郑立眉头就拧成一个疙瘩。但尽管创始人和企业都还年轻,分贝网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阶段,需要领导人自身的不断进步,而郑立也确实在不断地自我完善。
“80后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年轻,但有很多缺点,比如说管理经验不足。但这个东西一旦跨越了这个门槛后,就会慢慢好起来。80后太年轻,就要不断地学习,但学习也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犯错误。但犯过错误之后,学习的东西才会更牢固。犯错越少企业成活率越高,但不犯错又没法成长,这就是博弈。”
尽管如此,从他的言语中,还能够感受到一种努力遭受阻力时的痛苦:“管人这个事情太复杂了,我一想起来就头疼!公司管人不像军队,你临阵脱逃我就一枪解决问题。企业里你不能来硬的,员工犯了错误你就要去说服他、教育他、不断地完善他、还要亲自来监督他,好让你的员工跟着你走。那为什么要管理?就是要让想法得到充分的实施。为什么我们之前几个人创业的时候就执行得很快?就因为大家都能说到一块啊。昨天晚上我做个梦想的东西,说不定早上起来就能做了。而人一多,中间的环节多了,你就必须有一套制度把想法落实下去。以前我也有个搞‘一言堂’的阶段,心想我是老板嘛,不听我的听谁的?现在看来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现在是25岁,管理层的岁数也差不多,我希望管理层的岁数能稍大些,能够带团队就更好了。”
当记者问到分贝网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时,郑立以一个决策者的风范甩出了他的目标:2007年底实现持平或微利,2008年在流量上超过目前四倍于己的百度音乐频道,真正成为领域内的老大。郑立认为:“如果说独立的音乐网站,其实分贝网现在已经做到了最大,百度音乐频道的流量虽然四倍于己,但“四倍”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数字,我相信我们的战略是正确的,很多著名网站初期都不赚钱,都是靠风险投资来输血,而一旦做大之后,想不赚钱都难。分布网已经越来越具备这种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