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源再生塑造“大片”灵魂

2007-12-29胡惠林

人民论坛 2007年8期

  
  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只有在文化资源的不断再生中才能得到实现,这应当成为我们的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新文化发展观和中国电影的新文化大片观
  
  中国电影大片一直都在人们无数的期待和失望、赞扬和批评声中蹒跚成长。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票房为特征的商业电影模式,为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文化市场上赢得了巨大的商业和国家利益,因此,对大片的追求在《卧虎藏龙》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后,便一下子成为中国电影价值突破的目标,进而形成了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大片系列。
  中国电影要参与世界电影市场竞争,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家的成功经验,当然要有“拿来主义”。当前关于大片的争论,不在于中国电影要不要“拿来”,而是在于这种“拿来”究竟能够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为国人审美文化的提高带来些什么,增加些什么。也就是说,作为大片这种商业电影发展模式,究竟应该和我们的文化发展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的大片制作应当有怎样的一种大片观?
  
  没有了“创意”,就没有了文化资源的再生
  
  文化资源是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形态。与石油、矿物等自然形态的能源形态的不可再生相比,再生性是文化资源运动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文化资源与其他种类的资源形态另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除了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之外,还能够产生文化价值。我们在今天从事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文化生产,不管我们的主观意图如何,都和文化资源的生成有着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关系。电影当然也不能例外。美国的电影大片不仅是美国文化资源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就是美国文化资源再生和积累的一种文化机制,没有了好莱坞的大片,犹如没有唐诗宋词就不是中国文化一样,美国的文化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片是美国文化精神创造的一个文化结果。
  今天,大家都在讲“创意产业”。所谓“创意产业”本质上应该是创造的,就是把未曾有过的东西创造出来。这种创造是内容的创造,是意义的创造,是形象的创造。正是这样的创造,为后人记录了历史,为后人的再创造提供了智慧、素材、土壤和灵感,而所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资源。可是,在实际的产业化过程中,我们却常常为了“产业”而忘了“创意”,没有了“创意”,也就没有了文化,没有了文化资源的再生,也就无所谓民族文化资源的积累,大片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灵魂。
  
  要建立新的电影文化资源、电影文化传统的创建方式和新的制度形态
  
  文化的生态体系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运作基础,它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一旦我们忽视了文化产业、包括电影产业对文化资源再造不可替代的作用,任凭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迅速腐朽,无法维系我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养成的文化资源体系,并且不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造而再生,那么,我们的文化体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走向崩溃。而当前的大片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批评,恰恰就在于它在消耗我们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盼的应当拥有的文化资源积累和创造。因此,电影大片在中国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应该是一种新文化资源的不断再生和积累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产业也才能不断获得它所需要的文化资源的内容支持。现在所谓的大片,不都是对已有的文化资源的利用吗?没有内容支持,就没有电影产业。
  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只有在文化资源的不断再生中才能得到实现,这应当成为我们的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新文化发展观和中国电影的新文化大片观。电影大片的制作,不是要削弱中国电影产业在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建构方面的能力和职能,而是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新的电影文化资源、电影文化传统的创建方式和新的制度形态。人们之所以对大片提出各种各样的批评,那其实是在集体无意识的背后对大片在民族文化资源再生问题上的崇高期待。人们之所以肯定和以一种景仰的心情述说着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那是因为这些电影在今天还在滋养着人们的灵魂和心田。可见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化镜像中电影曾经怎样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观呵!
  
  不但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文化产业优势,更要转换成文化资本优势
  
  我们经常说,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提出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但是,我们的发展思路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应当是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文化资本优势。资本是能带来价值的价值。文化资本又是能够给我们带来远比一般资本的本来价值更为富有增值性的价值形态。文化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文化资本优势,不能产生新的文化价值形态,就很难推进我们文化的发展。所谓形成文化资本优势,在今天,就是要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新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以这种新文化核心价值观去从事新的文化创造。因此,文化精神、文化资源的不断培育和再生,应当是包括电影产业在内的一切文化产业革命运动的伟大目标,而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才能实现对于资本的伟大超越。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新文化变革。这场新文化变革与以往任何一次文化变革运动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动力机制。在这场新文化变革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有科学的新文化变革观,而且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电影发展需要有“新文化大片观”。中国的文化产业正面临着文化责任、文化使命和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双重目标,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传承与电影产业化目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会对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走向与格局的变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将对构建和实现和谐文化所必须要实现的伟大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树立中国的新文化大片观,应当成为我们发展与开拓中国新电影事业的新美学选择。(作者系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专家点评
  大片泛滥和文化迷失是近两年显见的现象,人们的议论纷纷,预示着群体性不满必然有其合理理由。王敏教授一文抓住要害,立足于文化精神传承立场,对大片迷雾做了比较客观的分析,其中对于文化精神的要求,的确是中国电影在市场化走向中需要格外强调、却实际被冲淡乃至于被放弃的问题所在。而论者对于艺术创造力的强调,也是抓住了电影发展的根本要素。如果说还嫌不足,就在于对于内容产品生产的细致分析还不够深入,包括对于大片在人文意识和人性情感表达上的明显缺憾,以及技术单边主义的危害等等,还没有更为深入的剖解。
  胡惠林教授一文对于大片现象的分析别具一格,作为显然是注重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把大片现象放置在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而转换成文化资本优势上的层面来透视,论述的角度和一般电影发展自身状况剖解有了位差,却又从更为现代的立场切中了大片的问题,尽管论述中稍嫌缺乏具体举措的遗憾,但论者谈及“常常为了‘产业’而忘了‘创意’,没有了‘创意’,也就没有了文化,大片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灵魂”的精彩论述,以及强调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文化大片观”的认识,都能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