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公选”成了“秀选”
2007-12-29李民
人民论坛 2007年19期
扩大了选人视野,还要有科学的选人制度体系做保障,才能够把抓住的“关键”落到实处,在各类人才中选出最优秀者。否则“统筹公选”只是一种不求选出优秀者的轰轰烈烈的形式和过场
打破身份限制,面向全国、面向社会“开放引进人才、竞争选拔干部”,“统筹公选”为我们正在不断推进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吹进了一股强劲而清新的风,给我们以积极启迪。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导李民就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接受了记者的访谈。
打破身份界限选拔人才,是坚定不移解放思想的体现
人民论坛:纵观各地深入展开的“统筹公选”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李 民:由于我国正处于不断改革进程中的制度转型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展参差不齐,搞得好的,氛围和谐,人才辈出,人们安居乐业,呈现健康、稳定、全面发展态势;搞得不好的,则由买官卖官的市场左右当地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的前程依其所依傍的上级领导的“荣”、“损”而变,经济社会发展自然问题丛生。本质差别就在于对人才重视的程度与具有什么样选人的理念与制度,这些不同必然导致选拔人才的不同,进而人为地拉大社会发展的差距。
虽然如此,个别地区、部门和单位却还是出现这样的现象,面对身边和社会上的众多各类人才,视而不见,或是不去努力吸引人才发挥才干,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而是怨天尤人,大喊人才流失和人才缺乏;或仍然想方设法用自己身边的“信得过”的人,不论其是否德才兼备,受广大民众拥戴。
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四川省在以往锐意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自去年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进行集中换届后,绝大部分市(州)的部门领导班子进行适当调整,一些出现空缺的岗位需要及时补充。这是换届后必须及时跟进和完善的重要后续工作,每个地区、部门和单位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不同的是,四川省委抓住契机,放开视野,解放思想,打破身份界限,想方设法选拔出优秀人才,不仅抓住了人才这个发展的关键,并在战略上顺应了人才流动的趋势。
突破体制内外藩篱,有利于增强决策活力
人民论坛:“统筹公选”,相对于仅仅局限在党政干部队伍中选拔干部,对地方各级党委的决策和长远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李 民:人才是关键,让人才流动起来,从更加宽泛、众多的各类人才中选拔,才能人尽其材,才尽其用,盘活人才,选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古今中外,大到国家,小至地区、部门、单位,无数例证,都诠释和印证了这个道理。美国的历史并不长,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军事大国、科技大国,不拘一格选人才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深圳的发展所以迅速,其中和不受地域、职业、身份、资历、档案等条件的限制,从“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大潮中选拔优秀人才的政策和举措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力求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的界限,更加广泛地吸收和选拔优秀人才。但有些地区、部门、单位在选人的改革上力度却不大,甚至有的尽管也摆出一套民主选拔程序,但实质仍然是在本单位的干部中 “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少数人”,发展自然也没有生机和活力。
四川省在普遍进行公推直选的基础上,打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