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和右手
2007-12-29周亚平
上海故事 2007年3期
县一小数学课 的王老师上课前有一个习惯,她总爱提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到台上来解答。今天,王老师看新转学来的刘小刚举手很积极,就第一个让他上台解答题目。刘小刚又兴奋又紧张,不知是一时忘记了,还是紧张得走了神,急出了一身汗也没能在黑板上把问题解答出来。王老师看到刘小刚既紧张又窘迫,便抚摸着他的头安慰道:“可能是新来,有些紧张!多上台几次就好了。”
第二天又有王老师的课,刘小刚还是抢着举手答问题,王老师微笑着又让他第一个上台解答,可是刘小刚在黑板上捣鼓了半天,题目还是没有做出来。台下有些同学便小声议论开了:“乡下来的,真笨!”“不会做却还要逞能!”王老师止住了起哄的学生,微笑着让刘小刚回到了座位上。
放学后,王老师把刘小刚叫到办公室,和蔼地问:“刘小刚同学!这两次的题目其实你都不会做,为什么还要抢着举手?”刘小刚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答道:“我看同学们2EnjSFjCqGa7Bto8a8WnAvAm9iPzJTDEniyqAy/DHy0=都举手,我也跟着举了手,我不想落后。”王老师从刘小刚的眼神里,看出这个新同学既爱面子又有不甘落后的心理,她没有责怪反而鼓励地说:“以后凡是我的课,你还是可以举手抢答!但我们要有一个约定才行……”王老师说出了这个约定,刘小刚听了这个约定有一些不好意思,但他还是满脸通红地点了点头。
以后凡是王老师的课,刘小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积极举手,但王老师却很少让刘小刚上台来解答问题。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王老师渐渐地让刘小刚上台解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而且每一次刘小刚都能准确地把问题解答出来,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前两次答不出题的尴尬场面。这时同学们还发现,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刘小刚举手同样很积极,只要老师能让他上台,他都能把题目做正确。
一学期下来,刘小刚的学习进步很快,由刚来时的全班中下游一下子上升到班内的前五名。刘小刚拿着本学期“三好学生”的奖状来到王老师的办公室,他流着感激的泪水向王老师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王老师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笑容,她拉着刘小刚的手说:“你的进步,是靠你的努力换来的!以后我们还是遵守我们第一次的约定好吗?左手和右手。”看着王老师比划着左手和右手,刘小刚会心地点了点头。
原来,王老师发现从乡下转学来的刘小刚,数学基础较差,为了使他有信心赶上城里的同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帮他补课,另一方面和他在课堂举手中有个约定:老师提问时,刘小刚会做的就举右手,不会做的就举左手,这样既保证了在同学中的脸面,又不会出现在台上解不出题目的尴尬。这个约定不光在王老师和刘小刚之间,王老师还把这个约定告诉了其他老师。有了这个约定,刘小刚的学习成绩自然就进步很快了。
(责编/方红艳插图/桑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