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亲情世界
2007-12-29丁晓平
今日文摘 2007年19期
1961年,李敏夫妇在无奈中带着孩子搬出了中南海。一搬出中南海,李敏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从此红墙不再是安全温暖的屏障,而是隔绝父女亲情的藩篱了。李敏搬出中南海后,毛泽东经常想念李敏。据李讷回忆:“姐姐搬出去自己住,爸爸起初不知道,姐姐以为爸爸知道,心里结着疙瘩。爸爸想起姐姐,就让我代他前去看望。姐姐在大学,我去看过她,她那个时候做化学实验,硫酸烧得裤子上都是洞。当时我去看过她,以后又看过她几次。我们姐妹是挺好的。她住在兵马司,后来又搬到景山后街。至少有两三次是父亲正式叫我去看她。我坚决执行,按父亲的意思去看。”
一九六九年,李敏被下放到河南遂平县莲花湖“五七干校”。一九七一年“林彪事件”的发生,给毛泽东打击巨大。因病回京的李敏去看望父亲几次,但每次去,都让她觉得父亲“晚年的生活是孤苦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也是矛盾复杂的”,而其中一次见面,父女俩竟然是“长时间的相对无语”。
一九七四年,江青企图借“批林批孔”阴谋篡党夺权,李敏和孔令华决定去中南海向父亲反映情况。但有人奉“四人帮”旨意,借口“主席现在领导运动,特别忙,还要接见外宾,年事又高,不见客”为由,将李敏和孔令华挡在门外。李敏气愤地质问道:“为什么不让我见爸爸?搞运动就要骨肉分离?我爸爸知道了也绝不会赞成你们这样搞。你们这样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李敏回家后,大哭一场。有一次通过汪东兴李敏好不容易才进去了,毛泽东问女儿:“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呀?”李敏只好说:“门槛高了,不好进了。”说着,毛泽东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此后,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李敏总共只见了爸爸三次。
第一次是在陈毅去世的时候。毛泽东在出席了陈毅追悼会后就生病了。李敏去看望他,他拉着女儿的手,深情地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只能含泪对爸爸点点头。
第二次是她在孔令华所在部队的驻地接到毛远新打来的长途电话,告诉她父亲病重,想让她回去看他。可是等李敏风风火火地赶回来时,江青却只允许她看一眼,说什么“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李敏不肯走,说:“这个时候我要守候在爸爸身旁。”江青恐吓她说:“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你要这样,以后再也不让你来看了。”李敏仍然不肯走,气愤地说:“我看爸爸还要你让吗?”见两人相持不下,守候在那里的汪东兴和华国锋,只得过来做李敏的工作,她只好含泪忍痛离开了。
第三次见到爸爸是在毛泽东逝世的前几天。李敏是在中央的一份文件上看到毛泽东的病情后,不顾一切地赶往中南海的。爸爸躺在床上,说话已经很吃力。李敏强忍泪水,叫了一声“爸爸”。神志尚清醒的毛泽东紧紧地拉着女儿的手说:“娇矫你来看我了?”李敏点了点头。“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面对父亲的埋怨,李敏的心都碎了,她无法给父亲作出解释,只有哽咽着双手捧起父亲的大手,放在自己的脸上。毛泽东又问道:“你今年多大了?”“三十九了。”“不,你三十八。”毛泽东用微弱的声音吃力地纠正道。病入膏肓的毛泽东仍然清楚地记得女儿的年龄,父亲的爱该是多么深沉啊!然而他哪里知道,女儿如今进中南海来看他一眼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这时,毛泽东艰难地举起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弯成一个圆圈,说了一句话。但因为声音微弱,李敏没有听清,她就询问站在旁边的张玉凤,她也摇了摇头。李敏就问他们爸爸的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大家也说不知道。没等李敏弄明白,毛泽东又陷入了昏迷之中。于是这就成了一个谜,始终藏在李敏的心中。事隔多年以后,她和挚友谈起这件往事,觉得父亲毛泽东的手势可能与母亲贺子珍的小名“桂圆”有关。难道父亲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嘱咐女儿一定照顾好妈妈贺子珍吗?然而这竟是她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几天后,中央办公厅的汽车把李敏接进了中南海,她本以为父亲已经转危为安了,没想到见到的是已经离开人世的爸爸,她不由得失声痛哭……
父亲毛泽东去世了,李敏和孔令华要求为爸爸守灵。但江青不同意她多守,还轻蔑地说:“让你守一次就够照顾了。”就这样,毛泽东的大女儿、“红色公主”李敏只得和丈夫一起一连几天都和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群众一起排队,来到爸爸的灵堂,向亲爱的爸爸作最后的致意和告别…… ■
(伍秀英荐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