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虎子:十大开国将军儿女们的精彩人生(下)
2007-12-29佚名
伴侣 2007年17期
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原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少将
我感到我父亲的一生几乎跟中国的近代史有点同步。
几乎每段历史他都参与到里头去了:推翻满清实际上是反封建;后来又加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
建国之后张云逸大将是广西省委书记,而且被称为懂经济的军事家。老一辈革命家在军事方面的战功或者成就大家心里明白,懂经济的,这个称呼可不一般。
1946年,张云逸54岁的时候,张光东才出世,这自然使他成为张云逸夫妻俩宠爱有加的宝贝。
但是张光东却没有从父亲身上沾到什么光。从小学到高中,张光东履历表家长那一栏都只填着母亲的名字,直到1965年,张光东考入哈军工,才开始在履历表上填上父亲的名字。
文革时期,尽管张云逸自己没有受到多少冲击,但是由于张光东岳父的原因,张光东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影响。张光东的岳父当时是国家体委军管会的组长,因为当时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没有让球,打败了朝鲜,拿了冠军,被说成“大国沙文主义”,接着就遭到撤职“靠边站”。后来,因为不满“四人帮”,被人打了小报告,被安上了“大军阀”的罪名隔离批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父亲还是同意了我和我爱人的婚事,他对我们说‘该结婚就结婚,生了小孩,我给你们养’。而且他去看过我岳父,跟他说‘你不要把现在的事放在心上,要放开了看’。当时我岳父也不懂他的意思,但是事后证明,他当时看得是十分长远的。”
“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不管作战指挥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他还教我不要争名夺利。他本人从来不冲在功劳前头,从不为自己争成绩。”
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原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少将
罗箭少将,1938年出生在延安,1958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某部研究所工作。
在文革期间,其父罗瑞卿受到迫害,罗箭也未能幸免。1970年,他转业到南充当工人,1976年,落实政策后重返新疆。1978年,罗箭调到国防科工委机关工作,1996年,从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岗位上退休。
“我跟我父亲生活了几十年,我觉得我父亲外表虽然很威严,但却非常慈祥。他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受过伤,一颗子弹从下颌部打进去,从太阳穴这边穿出来,牙也打掉了,口腔张不开,说话老是‘咬牙切齿’的。他身兼保卫局长,以后又当公安部长,所以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他,觉得他很严肃、很威严,不敢接近他,但是在我们七个子女的眼中,他是很慈祥的。虽然他在党和国家担任重要的职务,但是回家后他对我们非常关爱。”
罗瑞卿长征时是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建国后是第一任公安部部长,他比毛主席高一厘米,让毛主席觉得罗瑞卿“在旁边一站我就觉得十分放心”。“毛主席曾向我父亲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个都不能出安全问题,出了安全问题你就提着脑袋来见我。我父亲当了公安部长以后,把中央领导人的安全时刻放在心上。为什么毛主席对他很满意,现在来看,是因为我们国家没发生国家领导人安全出问题的事。在父亲任公安部部长期间,只有两件事受到毛主席的批评:一件就是陈毅在上海当市长的时候,国民党遗留的特务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刺杀陈毅市长,当然最后他们没成功。再一件事是发生在叶剑英元帅身上。一次,他的车走到街上被特务拦住,双方开火了。这两件事情最后都处理了,过程很复杂,现在看来还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
萧劲光大将之子:
萧永定——国家机电轻纺公司总经理
萧伯膺——高级军官
萧策能——海南省经济合作厅副厅长
萧新华——武警部队高级军官
萧劲光大将一生教子治家甚严。1948年,长子萧永定在苏联学习,萧老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给儿子写了长篇赠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有事业心、进取心,时刻要具有群众观点,掌握群众路线。凡事都有困难,事业是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完成的,遇到困难就要勇敢地去克服它;碰了钉子,就要向钉子学习,并研究如何拔除它,千万不要急躁,急躁没有用处,不能想出办法,只能使你垂头丧气;为人要正派,要有原则性,对党要忠诚老实,对同志要诚恳热情,要讲团结友爱。对敌人要狠;诚恳热情、团结友爱是从高度的原则性产生的,没有原则性的阿谀奉承、迎合取巧是最不忠诚老实,最可耻的。凡是事实,凡是真理,就应当承认,坚定不移,哪怕用千钧力量来摧毁你,你也应当矗立不动,表现你的清高气节;如果事实证明你错了,就应当首先自我批评,立即纠正错误,这也是一种高尚品质,是最聪明、最进步的表现。如今这篇赠言早已发黄,但它一直是萧家的传家宝。
1961年,萧策能去哈军工上学,萧老将“赠言”再抄一份给他,勉励他好好学习。伯庸、新华参军时,萧老又逐一找他们谈话,讲做人的道理,鼓励他们为党、为国、为军队建设做出贡献。
如今萧老的子女都已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也是对萧老最好的安慰吧。
王树声大将之子:
王鲁光——原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副理事长
王鲁光生于194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1970年参军。1972年12月26日清晨大雾,他在马路上被汽车撞出三四米,医生宣判为“四~五胸椎错位合并完全性截瘫”,这天,距离他的婚期仅有4天。
因为身体上的原因,他主动拒绝了曾经门当户对的婚姻。直到很多年后,他才与另一位女士结为伉俪。
出院后,王鲁光还是原来的习惯,对外表从不讲究。轮椅上的他,永远是一条空军蓝裤子,黑色的布鞋,只是在正式场合,他才会在上身穿一件西装。
身为残疾人的王鲁光,一生中最看重的还是残疾人的事业。1984年,他与邓朴方一起创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并先后担任秘书长、副理事长。
2004年,为了准备“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王鲁光足足忙了七八个月的时间,连专刊封面,他都亲自动手选择。
王鲁光说:“父亲一生打大战、恶战特多,他不迷信,可是很怪,逢七便倒霉。”所谓逢七倒霉,即为1927年黄麻起义、1937年西路军覆灭和1947年中原突围均失败了。
2005年2月20日5时30分,王鲁光离世。这一年也是父亲王树声诞辰一百周年。
许光达大将之子:
许延滨——装甲指挥学院院长、少将
许延滨少将是十大将军子女里面唯一真正继承父亲衣钵的将军。他与父亲都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并都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甲兵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都喜欢理论著述和科研研究,都在军事著述方面有过骄人的成绩,让世人瞩目。
许光达大将对孩子要求严格,从不娇纵。作为独生子的许延滨无论是上小学或中学,都被父亲“教导”说:填登记表时不准写爸爸的名字和职务,只写妈妈邹靖华的名字。一次,由于许延滨学习成绩好,学校要推荐他到国外学习,征求许光达大将的意见时,没想到被他一口回绝,他的理由是:不能因为是国防部副部长的孩子就优先出国。
这件事让许延滨难过了好长时间,他当时十分委屈:“我上学你不让填你的名字,可这是我凭自己的实力为自己争来的出国机会,也被你回绝了。”在他眼里,父亲的做法实在有点不近人情。后来,当他也成为将军,并凭实力在中国军事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一系列成绩后,他才明白,父亲不是不近人情,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后人成为无所事事只靠父辈的荫封来获取官职和荣耀的寄生者。
背负着父亲的希望,1975年至1976年,许延滨参加了核试验,作为装甲兵部队指挥员,率先乘战车进入爆心。1978年至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中光荣负伤。1983年至1988年,任陆军坦克二师师长期间,建立了全军第一个等级战备转换程序,研制开发了我军第一套数字化试验部队基本系统。
儿子的发展让大将骄傲。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