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宗庆后致敬
2007-12-29赵水忠
中国新时代 2007年6期
赵水忠
资深财经评论家、财经作家。十二年高端财经媒体从业经验,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和管理变革的战略、方法和方向,出版过三本专著
5月9日,达能集团宣布,“正式启动了相关的程序”应对未经合法授权的娃哈哈非合资企业。5月10日,娃哈哈新闻发言人做出回应:“我们将认真准备,积极应诉,奉陪到底。”在经过多次磋商仍无法达成一致以后,事态的进一步升级,使双方实现和解的希望日渐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达能集团并没有说自己启动的是“法律程序”,而娃哈哈的回应却是“积极应诉”。相对于达能集团通告中“,一直没有放弃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希望,我们也会为此尽最大的努力”的婉转之意,“奉陪到底”的娃哈哈底气之足跃然纸上。
事实上,娃哈哈的底气之足不仅表现在这份声明上,从双方纠纷被公布于世而大打口水仗开始,宗庆后和娃哈哈的表现就一直相当强势,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过,在中外企业发生商业纠纷时,中方如此强硬而外方如此怀柔的现象。
或许因为如此,有人指责宗庆后,娃哈哈既然签订了合同,就应当按照合同办,这也是达能方面掌握的最重要的筹码。
这种把商业合同神圣化的观点并不正确,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合同就可以变更或者撤消。不但在中国,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如此的规定。在可能称得上是世界上市场体系最完善的美国,也发生过由政府宣布废除商业合同的事情。在今天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事情,并不少见,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变更或撤销合同,才能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所以,那些打着遵守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大旗、以为合同可以决定一切的观点,看上去理直气壮,其实并站不住脚。就是那些今天被许多人视为神圣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英国的企业主代表,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世界各国都只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其他商品向别的国家购买,这样就可以形成合理的国际分工。实现这种分工只须经由自由竞争即可,国家不要干预。由此形成的结果是,英法等发达国家以大量廉价的工业产品横扫全球市场,广大的后发达国家成了工业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国,饱受国际自由贸易之苦。
因此,作为后发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就反对上述理论,他指出“财富的生产力比6ed5a83cadecfdbfe2dfb50d16b78d28之财富本身,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向别的国家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合算一些,但这样做的结果,德国工业的生产力就不能获得发展,德国将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因此,他主张制定保护关税的政策,与国际自由贸易针锋相对。这两种“游戏规则”妥协的结果是出现了国际关税总协定,也就是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可见,“游戏规则”是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制定的,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标准,不是游戏规则本身,而是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美国政府阻挠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印度政府以经济安全的名义阻止华为集团在印度设厂生产电信设备、俄罗斯政府以种种理由限制吉利和奇瑞汽车在莫斯科建厂,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保护自己的利益。
当然,除了立场外,实力同样重要。尤其在商业世界,在看似文明的游戏规则背后,是赤裸裸的实力较量。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都充斥着数不清的恶意收购,自然,一切收购都是符合游戏规则的,只不过实力较弱的那一方是被迫遵守游戏规则而已。
在达能与娃哈哈的争夺中,宗庆后之所以如此强势,是因为他牢牢地控制着管理层和经销商,掌握着整个娃哈哈的命脉,他有底气说话。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谓的游戏规则同样也会变化。对于日渐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的中国企业来说,主动改变不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有意识地塑造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或许到了管理者应当对此有所为的时候了。宗庆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没有囿于“存在即合理”的观念,并将改变不合理的规则付诸于行动。将与达能的争论上升到保护民族品牌的水平,或许高了一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向这位有勇气、有超前意识的浙商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