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阴谋”和“阳谋”之间

2007-12-29赵水忠

中国新时代 2007年11期

  赵水忠
  资深财经评论家、财经作家。十二年高端财经媒体从业经验,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和管理变革的战略、方法和方向,出版过三本专著
  
  9月28日,英国《金融时报》驻北京记者站站长、首席记者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畅销书《货币战争》的报道,标题是“《货币战争》:中国版的‘阴谋论?’。
  在摘录了《货币战争》一书的部分内容后,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接着写道:“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阴谋论,可能会像那些讲述着“苏黎世侏儒”(gnomes of Zurich,传说中的一个欧洲秘密结社组织——译者注)和华尔街操控全球金融的小册子一样无关紧要,这些散发着陈腐气息的阴谋论书籍现在仍能在西方找到。”
  《货币战争》一书中一定有某些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先生非常不喜欢的内容,否则他是不会在文章中亲自跳出来说这本书“无关紧要”和“散发着陈腐气息”的,至少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可能与西方主流媒体所宣称的客观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然,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先生在这里用了“可能会像”等词;而且,严格来说,他的评论并不是针对《货币战争》而发,而是指这本书在西方的“镜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看上去好像又很客观。但我们仍然非常明白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先生努力要传达给读者的意思。这篇文章,反映了西方主流媒体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争论的看法和其试图施加的影响。
  《货币战争》一书肯定是不完美的,它甚至不能称作是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书籍。书中引用的材料也存在着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包罗万象的阴谋论”可能确实是有某种程度上的夸大;但它揭示出来的问题却是谁也回避不了的,而且也应当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抓住书中的某些失误,把它贬得一文不值,从而削弱这本书在推动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前景中的作用,如果不是无知,就只能说是别有用心。这和因为《金融时报》偶而刊登一篇大失水准的文章,就再也不相信这家著名的财经媒体的任何一篇文章一样,是荒谬的。
  正是如此,无论讲述“苏黎世侏儒”和华尔街操控全球金融的小册子如何“陈腐”,它与《货币战争》为人们提供的思考西方国家的另一个角度和框架都没有任何关系。
  况且,事实与西方主流媒体试图努力引导的方向相反。在世界发展史上,“阴谋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而且,非常凑巧的是,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先生服务的公司所在的国家,恰恰就是这种阴谋hiziiU249z3Uuv8TuIUtILhRykaPxqwmCE7CJfhqqIQ=论的策划者和受益者之一;我不能说这个国家就是这种阴谋论的始作俑者,那需要专业的历史学家才能做出结论。但要找到这样的历史事实,翻翻书就可以了。
  在英国崛起时期,亚当·斯密主张贸易绝对自由,这个主张得到了英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而英国经济发展史却证明,英国恰恰是执行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才发展和强大起来的。1721年英国议会开幕时,乔治一世经内阁授意这样说:“输出制成品并输入原料,对于公共福利的促进显然是再有利也没有的”。这种政策与贸易自由背道而驰,只有当英国工业已经执世界牛耳,而世界其他国家仍然处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时,它才会实行贸易自由政策,因为这样才能“输出制成品并输入原料”。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对此评论道:“一个人当他已攀上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攀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上来。亚当·斯密的世界主义学说的秘密就在这里。”这难道不是“阴谋”的另一个意思吗?但是,我仍然并不认为世界金融势力确实有一个系统的对中国金融体系发动战争的“阴谋”,这些不同的势力之间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是,在面对共同的目标时,他们确实能够达成心照不宣的共识并协调行动:对同一个猎物下手。相对于“阴谋论”,我更愿意把国际金融势力对中国的觊觎称为潜伏在“阴谋”和“阳谋”之间的偷袭。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抵抗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