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福建商人的数字化梦想

2007-12-29

中国新时代 2007年12期

  福建商人王益群的目标是在整个地球村推行统一的数字化网络门牌系统。“我希望世人在享受网络门牌这一创意的便利时,能明确地知道它是属于中国的。”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福建企业家的来源:一是摆过摊;二是上过山;三是出过洋。这说明了福建商人不怕苦不怕累、敢拼敢闯的精神和锐气。
  北京万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益群,是个地道的福建福州人。在他的身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商业智慧和创新精神。在采访中他不经意讲述起小时候一段因为家境困苦而自己做生意的经历。
  上小学时候,王益群看到同学们经常带零食到教室里吃,他就想“我可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卖糖果、棒棒糖等这类零食呢?”当年幼的他把这个创意告诉父母时,得到一致赞同,父母还答应保障他的供货来源。
  于是不怕吃苦的王益群早上学、晚回家,充分利用课间来经营自己的小本生意,最后结算发现,他挣来的钱足足能够支付自己的学费。懂事的王益群小小年纪就默默分担父母为生活操劳的辛苦。
  回忆起那一段久远的岁月,一种沉浸于往昔的温馨之感流露在王益群的脸上。而如今,王益群已经年过四旬,近二十年创业经历中已推出不少自己的创意发明,但他最为自豪的商业创意,还是网络门牌。这一发明被应用到构建“数字奥运村”项目——这是北京数字奥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项目正是2008北京奥运一直所宣传的三大精神之一的“科技奥运”的实践体现。
  今年9月,王益群的北京网路万通科技公司被正式宣布为构建的“数字奥运村”项目唯一技术支持方。
  “因为我们的网络门牌设计完全是数字化的,数字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觉得整个地球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门牌系统。我们主动来做这个项目,就能够给来中国参加奥运和旅游的外国友人带来更多便利。”王益群的创意无疑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
  王益群的网络门牌技术已经申请了国际发明专利,这种发明专利在国际上还是首创。目前全世界门牌系统还遵循着各国的通用语言和制定标准,而王益群的目标则是在整个地球村推行统一数字化网络门牌系统。
  “如果我们公司能在三年之内实现世界门牌数字化,那么对于任何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方,他不需要知晓当地语言就可通过我们的网络门牌方便地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这是王益群心中一个更伟大的梦想。
  
  自主创业之路
  90年代,很多人不曾知道王益群这个名字,但是却很少有人没有听说或者唱过卡拉OK。在歌厅使用的 VOD电脑自动点歌系统,正是王益群和他的万通电子技术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一个新发明,这个新发明的问世和万通电子技术研究所成立时间间隔只有短短几个月。
  其实,大学时代的王益群就表现出对技术发明的浓厚兴趣,他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是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尽可能了解前沿的新技术和发明。1988年王益群还在上大四时,无意间一个发明专利——声光测电笔让他欣喜无比。
  王益群敏锐地感觉到这是能给社会带来便利的产品。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花钱购买到这个专利技术,并创办工厂开始生产。
  声光测电笔虽然在理论原理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可在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极大的不成熟性:性能不稳定,在某些情况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王益群的工厂自然无法经营下去。初次创业就遭遇了巨大的失败,直接经济损失将近6万元。
  “自己当时在选择上因为没有经验,导致判断失误,忽略了这种技术真正的实用适应性。”初次创业的失败并没有让王益群灰心,相反他变得更明确起来,“我当时想如果以后能碰上更合适产品,我还会再做下去的。”
  大学毕业后,王益群进入石狮市工商银行工作,这一段时间,也是王益群的一个创业储备期。当时,电话刚刚开始在石狮推广应用,福建一带商业的发展意味着电话将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当时电话号码资源紧缺,安装费用很昂贵,即便如此还有人愿意用一辆价值一万多元的铃木摩托去换一部电话。”王益群说,“得不到号码的人要么高价购买,要么共享,甚至有一些人盗打电话。”
  然而正是这种盗打电话的现象给王益群带来了创造发明的灵感,“盗打现象既侵犯了个人空间和安全,也导致一些商业机密的泄漏,扰乱正常生活秩序。我就琢磨着应该去研究一个什么设备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王益群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市场契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1990年王益群研制的电话报警器成功,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这个发明居然受到石狮市科委的高度重视,不仅被立了项,还获得省里一笔支持他继续开发这个产品的科研资金。
  产品申请了技术专利,又得到当时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王益群更有信心了,他那沉积在内心深处的创业激情也被深深地激活了。“于是我就从银行辞职出来,1992年在石狮市创办了万通电子技术研究所。”王益群真正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注册资金38万,电话报警器是起家项目,十几个人的公司阵容就构成了王益群再次创业的全部。但依靠着自主研发出来的VOD电脑自动点歌系统,王益群这一次的创业之路上迈出了更加稳健的步伐。
  随着卡拉OK这种休闲娱乐方式的普及,王益群的VOD软件系统业务得到全面的发展。看到万通的产品技术不错且市场需求旺盛,不少人主动前来加盟表示愿意推广万通的产品,北至沈阳、西及乌鲁木齐、南达昆明,本地加盟商和异地加盟商以迅猛的速度连接成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我们当初没有推销的概念,产品的推广完全是靠产品形成的口碑推广出去的。我们没有做任何广告,我们的产品也几乎没什么竞争对手能敌。”王益群说。
  截至1999年,VOD系统已经在全国20几个省份及直辖市,建立起了强大的销售网络,占领了同类产品绝对的市场份额。王立群的研发无疑又一次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市场先机。从1997到1999年,万通电子在全国设立了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共7个办事处,进行跟踪和售后服务。在研究所发展的同时,王益群于1998年将万通电子技术研究所正式更名万通网络有限公司。
  
  成败得失转头空
  再次创业的很长一段时期,王益群的事业可以说是一马平川。97—99年互联网技术推广和应用在国内进入第一次快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计算机科班出身且本身就对新技术敏感的王益群来说,无疑也是一次好机会,此时的王益群正在寻找新的发明创新契机。
  王益群从自己的业务实践包括客户的信息反馈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愈来愈成为企业致胜的法宝,对商务信息的渴求是一种很普遍的状态,但常常是需求巨大却又苦于找不到便利获取信息的渠道。
  97年的一天,王益群在和一个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国外有一个叫做Yahoo的网站,通过这个网站可以搜索到很多国外的商务信息,而且是跨地区跨行业即时就能够获取的。
  客户不经意的反馈给了王益群很大的启发。当时在国内已经有114电话查询系统,但是这个系统还不能跨地区查询,也不能实现关键字搜索和模糊查询,即使查到了也是非常简单的信息。网站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在Yahoo能够搜索到中国公司的情况少之又少。善于钻研的王益群想,如果把传统114的内容放到网上不就可以跨地区查询吗?而且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更新信息和实现信息量的扩充扩大化。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创业团队的拥护和大力支持,并投入了艰苦的开发过程。经过一年半时间,名为China114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能实行分行分类信息查询的项目正式启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尽可能多的商务咨询在当时绝对是前瞻性的举动,与同期另一个类似的中国黄页网站相比,China114 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企业信息咨询。
  
  而China114良好的市场反应再次验证了王益群的眼光和判断力。仅半年多的时间,China114项目在全国发展近300个加盟商,这让王益群深受鼓舞,准备竭尽全力主推这个项目。然而就在这时,互联网行情的急转直下让王益群有些措手不及。
  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严冬的到来,一下子冻结了这个行业燃烧的激情。当时很流行的一个名词就是“网络泡沫”,很多互联网公司因为支撑不住而销声匿迹了。
  这次互联网低潮对于王益群和他的项目组而言同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刚刚火起来的China114突然变得无人问津,全国范围内刚刚铺开的巨大经销商网络也变得不堪一击,整个加盟商业务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加盟商要求退出加盟业务。
  “这个业务无法推广下去了,China114还没有成长起来就差点夭折掉。”王益群再回忆起这一段艰难的经历仍有些心痛不已。对China114给予很高期望的王益群无论如何都不曾想到,会碰上这几乎是一出兵就折戟的尴尬。
  幸运的是,项目的损失对公司的盈利状况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公司还有传统的电脑软、硬件开发业务在支撑运作。“虽然这块业务停滞不前,但从另一方面讲是让公司减少了烧钱而已,对我们公司来讲也是一件好事。”成败得失转头空,王益群素有的平和让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有了一种豁达大气的态度。
  China114伴随着互联网低潮度过了长达3年的漫漫寒冬,并进入了新一轮的研发。2004年互联网行业回暖进入第二个春天,China114当之无愧地获得“全国十佳科技创新奖”。 继China114之后,2005年9月,王益群又推出了自己的新发明网络门牌,并在北京创建了北京万通科技有限公司。
  网络门牌由区域+电话号码+门牌.CN构成。以传统门牌的形式,结合数字化的技术平台更新了门牌的内容,既保留传统门牌的底蕴又增加了时尚的科技气息,这是迄今为止王益群感到最满意的发明。
  “这个系统会及时更新,尽可能提供每一个企业、地方的精准的定位。便捷的搜索让人减少浪费的时间,从整个生命历程来讲也许能节约出一年的时间,这样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王益群语出惊人。
  2006年网络门牌荣膺中国十大公众形象最佳品牌,并被民政部纳入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在全国推广使用,成为新一代的信息化地址标识——这个项目为政府节省了近三、四十亿的财力。
  从当初那个注册资金38万、十几人的小公司到今天资产过亿的万通国际集团,王益群充分体现了新一代福建商人的商业智慧。
  最近,王益群正筹备万通集团香港子公司在香港上市。在互联网科技公司都选择的纳斯达克上市的趋势影响下,王益群曾经也打算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是当网络门牌成功地申请了国际专利之后,他改变了主意。
  “我希望世人在享受网络门牌这一创意的便利时,能明确地知道它是属于中国的。”王益群很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