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局者的2008
2007-12-29
中国新时代 2007年12期
奥运会的确是一个巨大商机, 但对于赞助商而言,取得奥运会的官方身份仅仅是拿到“敲门砖”而已,并不意味着已经赢得了这一场商业比赛——就像格兰仕空调,十个人中有九个人猜不到它也是奥运会的空调赞助商。
奥运不仅是奥运赞助商的奥运,也是所有企业的奥运。某种意义上,非奥运赞助企业并非就是出局者,因为他们也完全有机会合理合法地利用奥运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和营销。
比如非奥运赞助企业的招商银行,利用与VISA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2008和世界一家”的“招商银行VISA奥运信用卡”套卡,就在VISA奥运会指定的赛事独家支付卡权益上分得了一杯羹。
当李宁公司在2008北京奥运赞助商竞标中失利时,巧妙地打出了自己的“非奥运营销战略”——不能跟北京奥组委合作,就跟中央电视台合作;赞助不了整个赛事或者运动队,就赞助报道赛事的主持人和记者。
百事可乐更是一改百年来坚持的蓝色,推出了和老对手可口可乐相同的红色包装——“中国队百事纪念罐”以及“百事我创、我要上罐”的草根计划。
……
这是一个创意制胜的商业时代。所谓的奥运营销并不是简单的把企业和奥运的LOGO放在一起;并不是企业盲目“砸钱”以图通过奥运扬名就能基业常青。
面对不断进化的奥运赞助限制条款,这些奥运的出局者们凭各自的创意和智慧,反而赢得了更多的“眼球”,也为我们上演了一场更精彩的奥林匹克经济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