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砍树经济”,实施“退”“保”“植”三位一体湖北巴东实现林海致富
2007-12-29张一彪熊郁云田宗伟
中国经济周刊 2007年6期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其北部大巴山余脉与神龙架林区相接,南有武陵山余脉,是“鄂西林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优越的自然条件本应造就一片山清水秀。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巴东县都处在“砍树经济”的发展模式下,森林植被因此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覆盖率迅速降至32%,每年的泥沙流失总量达到了800多万吨。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城,逐渐笼罩上了“山穷水尽”的阴影。
“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巴东县地处大山区,县城内的耕地面积少,农民吃饱饭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难题。20世纪70年代,该县农业仍然是靠扩大耕种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这种传统模式使大片原本树木葱翠的林地在向耕地转化的过程中逐渐荒漠化,导致该县每年减少耕地面积3000多亩,荒山总面积也迅速增加至50多万亩。
巴东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如果这样继续过度毁林开垦,其结果只会是农民陷入一个“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2002年,巴东县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
然而,工程启动不久,又一难题摆在大家面前: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民不能继续在原来的坡耕地上种粮食了,粮食产量也随之减少。一些农民为了增加粮食量,又回到了坡耕地上种粮,而这些再次被开垦的林地土壤的贫瘠化趋势则更快地加重。农民在这些耕地上的生产成本随之不断增加,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却并没有得到提高。

如果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退耕还林工程也无法顺利进行。于是,林业干部多次外出考察并深入到林区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寻找到了一条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相结合的生态林业经济之路。
“我县实施‘退’、‘保’、‘植’三位一体,并把林业重点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相结合,走出一条以生态林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巴东县林业局局长谭明祥介绍说。
巴东县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本土优质乡土树种为主,发展以柑橘、板栗、核桃为主的水果林和干果林20多万亩,同时在高山地区重点发展木本药材5万亩。据统计,这些经济生态林每年为该县增加经济收入2000多万元。
以银杏为例。巴东是银杏盛产区,银杏具有食用、药用、材用、观赏、环保等多种价值,市场广阔,效益可观。1997年,巴东将其确立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建设。
林业部门随即围绕银杏产业建设,积极开展银杏嫁接、授粉等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其中,清太平镇的银杏资源优势突出,该镇拥有300多株千年以上古银杏和12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该镇抓住退耕还林工程这一契机,加大了银杏的种植面积。经过8年多的努力,该镇现已建成了25公里的银杏带,苗木达到了400多万株,被誉为“银杏之乡”。
“种植银杏所获得的收入比种粮食要多得多。”清太坪镇的农民算了个经济帐:按每亩地只种50株银杏嫁接苗计算,4年后银杏开始挂果,8年后就能进入盛果期 ,每株年产果可达20-30公斤,按现在保守价每公斤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