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代价

2007-12-29曲凤杰

中国经济周刊 2007年33期

  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是“双顺差”结构不断强化。1994年-2006年,我国连续13年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并且顺差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1608亿美元和2499亿美元。2007年前7个月,仅贸易收支顺差就达到1368.2亿美元。资本账户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过一年逆差外,也都是顺差状态,主要源于直接投资账户外资的持续不断流入,2006年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100亿美元。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但持续的“双顺差”背后隐藏的是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和挑战。
  第一,贸易收支持续顺差使我国成为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焦点,恶化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可能成为全球失衡调整的“买单”者
  目前,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使其成为全球失衡的一极,石油输出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因持续的贸易顺差成为全球失衡的另一极,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占到东亚对美顺差的一半以上,使中国不可避免成为全球失衡的焦点。尽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有美国储蓄投资失衡因素,有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有产业分工地位的因素,但是,既然中国是全球失衡的焦点,也被普遍认为是失衡调整的主要责任方之一。美国和一些国际组织纷纷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并就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出口管理、税收制度、透明度等等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贸易摩擦也已由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扩展到政策、体制、行业等宏观层面,中国国内政策调整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的外部环境的制约。
  目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内在缺陷,美元必须保持经常项目下的贸易赤字,让其他国家获得足够的美元,随着美元的流出和美国持续的赤字,美元价值就必然受到影响。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恶化而诱发了全球经济失衡,最终是以广场协议的签署和美元贬值得到解决,日本为失衡的调整付出了代价。而这次失衡的调整,最终还是要以东亚国家(主要是中国)的货币升值和美元的贬值来实现,这似乎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的无二选择。拥有高额外汇储备的东亚国家可能不得不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第二,经济对外需外资的依赖以及国内资源的偏向性流动,导致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内资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是我国长期奉行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通过稳定汇率的汇率政策,出口退税、对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关税减免等贸易政策以及差别化优惠待遇的外资政策,引导国内资源向出口部门和外资经济偏向性流动。跨国公司抓住中国低估要素价格、实施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快了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国内大进大出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也导致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内资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对于这种建立在资产存量结构基础上的供给端的不平衡,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导向性政策调整后,仍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双顺差意味着对实际资源的让度,其暴露出的粗放的贸易增长方式以及体制和结构问题更为堪忧
  一个国家只要存在贸易顺差,意味着该国的总产出大于总需求,也意味着存在储蓄剩余(或净储蓄),经济在对外国借出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常账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