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之语——兰花

2007-12-29雷丽颖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12期

  唐代,有一位禅师外出,嘱咐留在寺里的弟子好生照管寺中的兰花。谁知禅师走后,天气突变,弟子们不及防备,兰花因此被伤损了。禅师回来后,弟子们都惴惴不安,而禅师却平静地将兰花重新栽培好,对弟子们说:怎么能为生气而种兰花呢?
  兰花,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花。在古代,兰被称为兰蕙,“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人们总是将花卉与美人联系在一起,但兰花却是一个例外。美人一类的比喻是少之又少。因为,在古代,人们就把兰花视为品德高尚的君子。
  这种观念大约是从屈原那里开始的。这位后人无比景仰的君子在他的不朽名篇《离骚》中说自己“既滋兰九畹,又树蕙百亩”。在古代,一畹为十二亩,种一百零八亩的兰、一百亩的惠,这多半是艺术的夸张,诗人其实是借此比喻自己品德的高洁。
  据说孔子游历诸国,偶见芳兰茂盛,心生感慨,叹息说:“兰当为王者得,今乃与众草为伍。”他以兰自拟,叹息生不逢时,还停车鼓琴做《猗兰操》。
  “兰当为王者得。”牡丹向称花王,而兰则被称之为“有其德而无其位”的花中“素王”。就连兰花的幽香,都与其他花香不同,被称之为“王者之香”。
  也正因君子比德以兰,自古以来文人志士多为兰痴醉,常常称兰为友。我们都知道“岁寒三友”之说。这三友分别是竹、梅、松。而与兰为友,更远胜此三友。正是所谓“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
  也正是因为视兰为友、兰如君子,国人对兰的审美也与其他花卉大相径庭。
  所有的花都以花色灿烂为佳,兰的花虽然也有红黄桃复彩等各色各形,但“黄为贵,红为稀,素为珍,绿为上”。国人所欣赏的,正是兰花不与群芳争艳,素净高洁的品行。虽有幽香远播,却甘于平和。因此与草叶同色的小小绿花,反而是兰中上上之品。此外,无论兰花是何种色彩,总是以“素心兰”无杂无斑为佳,花瓣花舌花蕊,任何一个位置都必须色晕纯粹、姿态中正内秀。甚至认为兰叶之美远甚兰花。在中国绘画里,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也无论画作如何用色,画中的兰,叶片总是比花更为夺目,一枝枝飘逸修长,柔韧舒展。
  兰花的品级,直接与男子的官爵画上了等号。与自古形成的九品十八级官制一样,兰也按九品十八级排序。据嘉兴人杜筱舫所著的《艺兰四说》中写来,分别是梅瓣素、水仙素、荷花素、梅瓣、仙瓣、荷瓣、团瓣素、超瓣素、柳叶素。历史上的养兰人,不但有名士隐者,也多有官员贵族,杜筱舫本人就是一名有相当级别的官员。“兰品如官品”的含义也就再鲜明不过了。也正因此,对兰就有了“开品”“花格”“花守”等严格的要求。
  因为这种种的原因,自古以来,种兰者也就多以男性为主。
  以花入名,自古皆然,爱兰的中国人总会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兰”,带兰字的名字,如今多见于女孩,但在典故里,兰花所至之处,却预示着得生贵子。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鲁宣公三年》的记载:说郑文公妾燕姞在梦中见天神送兰为子,生下了一个男孩,因梦征而取名为“兰”,他就是后来的郑穆公。从此以后,“梦兰”、“兰征”、“燕梦征兰”……就成为得生男儿的譬喻。
  爱兰者众,种兰者当然也是人数众多。第一个种兰的人是谁,已经无从考究了,而据《越绝书》记载,早在屈原大夫作《离骚》之前二百多年,越王勾践就已经种兰于绍兴兰渚山。以此算来,那也至少是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勾践种兰往后又过了八百年,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祀之日,书圣王羲之与友谢安等共四十一人齐集兰渚山宴饮流觞,诗咏唱和汇编成集,王羲之并为之作序,这就是流芳后世的《兰亭集序》。明代徐渭为此作诗说:“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
  养兰花的人都有一种共识,即“洋兰”以色引人,以形诱人,“中国兰”却以品为尊,花品与人品相得益彰。
  正可谓,美德无止境,花品无顶峰。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