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艾滋病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12期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不 维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研讨会上的研究报告警示,年轻人正成为艾滋病最大的牺牲品。在我国超过百万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9岁的约占60%。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认为,在目前无有效治疗药物和特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加强健康教育,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知识,是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最好“疫苗”。
  
  哈尔滨某校高一(6)班上周的主题班会是“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同学们在得知这个主题的时候都很困惑,艾滋病,我们需要了解吗?是啊,召开这么一个主题班会,目的是什么?
  班主任白老师讲述了一件事。开学不久,她突然听到一位学生家长情绪激动的电话:“孩子班上有个同学可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我们的孩子不能和这个孩子一起上课!”
  “您有什么证据吗?”
  家长说:“听说那孩子的父亲是得艾滋病死的!学校应该把他转走,不然没法保证我们孩子的安全。”
  “尽管经过调查和检测证实,这位学生并没有感染HIV,但家长的电话提醒了我。”白老师说,“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万一哪天学生中发现了HIV感染者,我们该怎样保护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其他同学应该如何与之相处?”
  
  做一个与艾滋病有关的游戏
  
  在北京师大附中的一节青春期健康教育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一提到艾滋病,最先会想到什么?”“死亡。”“非洲。”“吸毒。”“还有——”一个学生吭哧了一会儿说,“还有不良性行为。”
  在关于艾滋病肆虐的各种信息中,最频繁的字眼有:死亡、卖血、同性恋、卖淫、嫖娼、不良性行为。要阻止艾滋病传播,就要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进而防止或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
  我们来看看北京某中学艾滋病公开课是怎么上的吧。
  老师提问:“谁知道艾滋病的传播有多快?”有人背出了一些数据。
  “好,我们来做游戏。”
  30多位同学,每人手拿一个装了不同性质但都是无色透明液体的玻璃杯。其中的6人在一旁等待,另处二十几人面对面站成两排。左排的第一个同学先与右排的对应者交换一滴液体,然后跑到自己的队尾站好,右排的人不动。对应者换了,再交换一滴透明液体,左排第二个再跑到自己的队尾。依此类推,换过六七次后,站在一旁的几位同学也过来与任意一个同学交换了一滴液体。这时,老师叫人拿来酚酞溶液,给每人的杯子里滴上一滴。结果,七八个同学手里的液体变成了粉红色。几位只与人换过一滴液体的同学,杯子里也呈现出淡红色。
  “每换一次液体就象征着进行了一次性行为。”老师指向那位只换过一次,颜色就变为淡红的同学:“看,这么快就被感染了!”
  “我太冤枉了!”那位同学大喊。用这个游戏体验艾滋病传播速度后,大家又开始用站队游戏区分高危人群、高危行为、中危行为或安全行为。同学们手举着代表各种行为、各种身份的人的纸条,在写有“安全”和“不安全”字样的队伍前犹豫不定。不要共用剃须刀,不要使用未经灭毒的牙科器械、针灸针——对于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回答和指导。
  我使用的牙刷,别人不小心也使用了,我再用会感染吗?
  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老师给了答案:尽管艾滋病毒见缝就钻,但也有弱点,它们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简单地说吧,如果他有艾滋病的话,他的口腔又有破口,而那天不巧你的口腔中也有破口,比如溃疡和牙龈出血,病毒又刚好进去了。同时你的机体免疫系统又没发现它。那你就被感染了!上面的假设有一个不成立你就不会感染。哈哈!几率很小吧!
  艾滋病教育中,还有一种最受欢迎的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同龄人给同龄人讲课,叫同伴教育。这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健康教育方式。具有相同性别、年龄、背景、经历、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共同语言的人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
  
  怎样面对艾滋病毒感染者?
  
  调查如果我的一个朋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我是否要终止与他/她继续做朋友?
  发言迟芊依 16岁
  曾经看过艾滋病患者的照片,感觉很无奈也很酸楚。无奈的是我们还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酸楚的是他们痛苦的样子。面对着一个个明天就可能离我们远去的人,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无助。
  在电视里看过这样一个女孩,她很阳光很善良,每一天都用微笑去面对。她会安慰别人不要难过,却总是把那巨大的痛苦埋在心中,面对别人,她从不喊苦从不叫疼——她是艾滋病患者,她每天都要面对疼痛,而且,是一种绝对不可能逃避的疼痛。我与这个女孩未曾谋面,然而却记住了她。我常常幻想她现在还能在阳光下尽情奔跑。还记得她说过:“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因为大家的关心,小女孩可以坚强面对。同样的,如果每个人都伸出援手,相信会有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坚强活下去,靠着他们的信念去创造奇迹。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心与心之间存在隔膜。每个人心中那堵无形的墙阻碍了我们的交流。同时也有一个警钟在叩问我们的心灵和良知——冷漠与自私才是世界上最冷酷的杀手。
  艾滋病的产生我不知道,也许它是来考验我们这些自认为高级的人类的。如果我的朋友患了艾滋病,我会继续我们的友谊,为他不幸的人生投下些许阳光!
  
  发言 王佳璐 15岁
  提起艾滋病,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感觉。对艾滋病患者,有一种恐惧,又有一种怜悯。它是很可怕的不治之症,可患者又是那么的无辜、无助。
  有的人因为吸毒或同性恋,染上了艾滋病。对于他们,只能说是他们自己太不爱惜自己了,是在自我毁灭。这种人不值得同情。
  而有些人,他们在献血救人的过程中染上了艾滋病,他们是无辜的。要知道,身患艾滋的人是很可怜的,面对朋友的遗弃和病痛的折磨会让他们绝望。其实,科学证明接触他们并不是什么危险的事。与他们握手、在一起洗澡或是睡在一张床上都是没问题的。我们不要因为对艾滋病的恐惧就丢掉了对病人的关爱。
  
  结果统计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2062名学生及237位家长进行了有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020人,女生1042人。面对“如果我的一个朋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我是否要终止与他/她继续做朋友”的做法,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不同意。6成以上的的学生认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年轻人应该被允许参加常规的学校课程学习”。一半多学生认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应该被允许与年轻人一起工作”。
  
  其他的调查统计
  传播途径学生从电视(65.4%)、广播(48.9%)、宣传小册子(44.8%)等大众传媒上对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有所了解。绝大部分学生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共用注射器、血液、性交等途径传播,同班上课、握手等活动并不传播。但是,仍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艾滋病毒可以通过男性与男性间的性接触传播,不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等。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愿与父母谈论艾滋病及性病话题。
  男生女生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了解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其他避孕方法。总的看来,男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略好于女生。男生想了解这一知识的比例达到六成,多于女生。
  家长态度绝大多数的家长赞成在初中和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不赞同的初中只占6%,高中2.4%。八成的初中生家长和九成的高中生家长赞成在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对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的教育,有三分之一的家长赞成在大学讲,三分之一的家长赞成在高中讲,还有部分家长赞成在初中讲,但任何年级都不同意讲的家长也占15%。
  
  相关链接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或称携带)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即HIV抗体阳性)而尚无症状出现、外表与正常人一样,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患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临床出现症状,如机会性感染、各种肿瘤等的人。许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潜伏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会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会发生腹泻。这种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就会消失,此后病人便转入无症状的潜伏期。潜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呈阳性反应,这时便被称为携带者,简称带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播性,是传播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
  
  世界艾滋病日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定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
  世界艾滋病日自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主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作为年轻人,应该自觉地远离艾滋病,选择健康之路,选择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之路。我们也要倡导人们反对歧视,鼓励和动员全社会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创建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记住,青少年是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