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盲人重见光明的功臣

2007-12-29陈清华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1期

  上个世纪,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经写出了一部不朽的名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书中,这位豁达坚强的盲人女作家用细腻的文笔诉说着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和热爱,让无数读者为之震撼,感动不已。不过,尽管当时的人们很为海伦的精神所感动,但都以为那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罢了。
  当时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海伦·凯勒的梦想真的有一天会变成现实。1984年,美国内达华州的一位盲人通过手术,移植了人造角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依靠人造角膜重新获得光明的盲人。
  我们学过生物学,已经知道了眼睛的构造。眼睛就像一架异常精密的照相机。光线透过黑色的眼仁,在眼球背后的视网膜上成像。黑色眼仁的表面是一层角膜,这层角膜光滑透明,超过了水晶的透明度。正是这一层光滑的角膜既保护了我们的眼球,又起到了一个高清晰的镜头的作用。
  有人得了全角膜白斑病,因为角膜坏死,而成为双眼失明的盲人。这种病药石不能奏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现代医学已经能成功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但由于当今人们捐献角膜的不普及(人在死亡后,其角膜仍可以移植使用),以致医学角膜库常常不能满足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需要。目前,角膜捐献的活动正在大力开展,相信人类会作出更多自觉的选择。
  但由于以前人们没有发明这种角膜移植术,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想通过手术,用人造的角膜代替已经失去作用的角膜,使这些盲人重新见到光明。
  1771年,一位法国的眼科医生尝试用光学玻璃替代人的角膜,但未获成功。一百年后,另一位法国医生又试将水晶角膜植入人眼,结果维持了六个月。这次试验表明,医学上的设想是正确的,问题是选用什么材料制造角膜才能使它与人眼组织友好相处。
  人造角膜究竟用什么材料好呢?科学家终于从一件事例中得到了启发。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空战中,一架飞机座舱的有机玻璃碎裂了。碎片嵌入了飞行员的眼球内。可奇怪的是,经过了许多年,这些碎片并未引起不良的反应。这件事说明了有机玻璃这种高分子材料与人体组织能很好地“长期共存”。
  于是,眼科医生与化学家合作,用有机玻璃做成人造角膜代替已发生病变的角膜,结果大获成功。我国用此手术,也已治愈许多因患全角膜白斑病而失明的盲人。
  当然,目前来说,人造角膜还是难以达到天然人体角膜的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总会找到一种更适合替代天然角膜的材料,达到大批量生产的目的,来造福那些失明的患者的。
  
  编辑/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