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人傅青主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1期

  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傅青主(傅山)是个重要人物。据小说里的描述,他“不但医术精妙,天下无匹,而且长于武功,在无极剑法上有精深造诣。除此之外,他还是书画名家,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士”。傅青主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名人,梁衡先生的散文《晋祠》里面也提到山西晋祠难老泉亭上悬挂的匾额乃是“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中学课本选入这篇文章,注释说:傅山,明末清初思想家。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精通经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又精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
  傅山是个奇人,梁羽生的小说中视他为神医国手和书画名家,然而这些实在还远不能概括他的全部。他有一段论书法的名言流传广泛:“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是书法史上的一段奇论,然而依民间说法,这位大书法家却是“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书画之外还精于诗歌、学问,医道之外更有做人之高格,都有奇绝之处。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为官淳厚的山西提学袁继咸被巡按御史张孙振诬告,解送京师。当时傅山正值三十而立之年,他闻讯之后,大为不平,立即联络若干同学,背着干粮、顶风冒雪步行陪囚车千里赴北京。他还准备了一份有100多人签名的诉状,为恩师申冤。到京城后,他刻印了名为《辩诬公揭》的揭帖(传单),与同学们在街头到处散发,并先后拦住御史孙贤、大学士温体仁等高官请愿。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明代的特务组织东厂和锦衣卫,他们也拿到了这份揭帖,正是通过他们,传单到了崇祯皇帝手中,他命令刑部公审此案。案件审理期间,傅山挺身而出,两次当庭作证,终使案情大白,袁继咸无罪释放,改任武昌道,张孙振则落得个流放边疆的下场。此事传开,傅山名扬京师,他的义举,确实具有大侠风范。
  明亡之后,傅山一度出家为道士,自号朱衣道人,以示不忘朱明王朝。他还与顾炎武等人秘密谋划抗清活动。后来痛感复明无望,他就彻底隐居起来。但他的声名、影响并不就此消失。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政府开博学鸿词科,目的是选拔学识渊博、文采出众的读书人为皇帝起草各类文件,借以拉拢汉族文士,年逾古稀的傅山也在被推荐之列,他虽然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还是奉命强行把他送到北京。但到京之后傅山始终卧床不起,任一干文臣要员拜望劝诱,就是不肯应试。后来康熙皇帝批准免试,封他为“内阁中书”,允许还乡。按规定傅山须到午门前叩谢皇恩,有关人员把他连人带榻抬去,傅山先是不肯下来,后来被逼急了,索性躺到地上。主持的官员又尴尬又敬佩,赶紧打圆场说:“行了行了,就算谢过了吧。”据说傅山出京时,送行者极多,道路为之堵塞。
  傅山始终不承认“内阁中书”的任命,戴梦熊奉命来悬挂额匾,被他断然拒绝,弄得戴很为难。需要说明的是,戴并非无赖小人,他在任上颇有政绩,强迫傅山进京,也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戴后来还为傅山写了传记,称赞他“尚志高风,介然如石”。
  山西省阳泉市郊的平定县有一座冠山,冠山的半山亭,旁边山石上刻着“丰周瓢饮”四个字,也是傅山的手迹。山顶另有一块大石,刻五言诗一首,是傅山之子傅眉的手笔。据史料记载,傅山一家为逃避明末战乱,曾在这附近隐居。傅眉是傅山的独子,随父隐居乡曲,他书画、学问、诗文皆有成就,傅山对他期望很高,父子朱墨批点的《庄子翼》等现在尚留存于世。然而身处易代之际,不能做一番事业,傅眉终不免郁郁,他在冠山刻石的五言诗云:“但是陂陋石,唐颓总可人。风雨容磊落,烟雨渗精神。”看得出这种不遇之感。傅眉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忽然病逝。早年丧父、青年丧妻的傅山复遭晚年丧子的打击,几个月后也与世长辞了。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