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消寒

2007-12-29杨晓鹤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1期

  据说,唐代时,长安有个大富户王元宝,每当下雪天寒的时候,令人在路口扫雪迎宾,“具酒炙宴乐之,为暖寒之会”,那拥着火炉烫酒、吃烤肉的气氛可以想象。这种聚会是富人的专利权,而且毕竟只是宴会性质,不能代表日常的情形。
  即使贵为皇帝,冬天过得也不甚舒服,因为宽敞高大的宫殿宜于消夏,却难以保暖。有一回李白在便殿里替唐玄宗起草诏令,正值十月大寒,写不了几个字笔头就冻住了,没法儿再写。唐玄宗就命令十个宫女在旁边替李白呵笔,这才把诏书写成。想象一下十个美人在那儿集体呵气暖笔的场景,可知这座便殿的取暖设施也不过如此。
  据记载,唐宫内库中藏有一座七宝砚炉,冬天砚如果冻住了,放在这炉上,不需要生火,砚冰就自然融化。
  与民间一样,唐宫日常取暖所依赖的主要是木炭,这有白居易《卖炭翁》所叙为证。在古代中国人的印象中,西域异邦总是出产一些奇珍异宝。据载,西凉国曾进献“瑞炭”百条,各长尺余,呈青色,坚硬如铁,在炉中烧起来无焰而发光,热气逼人,不可迫近,并且每条能烧十天。这样高能量的炭,不知是什么材质。生活作风最为奢侈的杨国忠家的子弟,在盛夏三伏天把大冰琢成“冰山”消暑;到了冬天,他们虽然发明不出“火焰山”来,但仍然想法在炭的制作方面下功夫,用蜜把炭屑捏成双凤形状,精美宛如工艺品,烧时炉底还铺着白檀木。
  比较极端的是,有些豪门权贵还发明了用人体来“取暖”、“保暖”的方法。冬月时候,杨国忠怕冷,就命令妓女、婢妾们围在他的身前替他挡风,号称“肉屏风”,又特别挑出那些长得比较胖的侍妾站在前排遮风,谓之“肉障”、“肉阵”。另一个这样做的人是唐玄宗的哥哥岐王李范,他的“取暖秘诀”是,冬天手冷不去烤火,而把手揣在妓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