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催化剂
2007-12-29张薇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3期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来到京西燕山的石油化工总厂参观。不巧,那天气压较低,从发电厂里排出的滚滚黄烟铺天盖地,大煞风景,令人扫兴。周总理当即指示,一定要想办法消灭这条严重污染环境的“黄龙”。半年以后,“黄龙”果真被消灭了。方法是让黄烟通过一种含碘的活性炭。这是什么道理?原来,发电厂冒出的烟之所以呈棕黄色,是因为高硫煤在燃烧时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它是一种有害气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在含碘的活性炭作用下,二氧化硫会迅速变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很容易溶于水变成重要工业原料——硫酸。这样一来,除消灭了“黄龙”之外,还可将硫酸与磷灰石(就地取材)作用生产过磷酸钙肥料。据测算,一个2.5万千瓦的发电厂,每小时排放7万立方米废气,以二氧化硫浓度0.35%计算,每年可得到硫酸1.5万吨、磷肥3.8万吨,价值33万多元。土耳其政府从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通过驻华使馆要求购买我们的技术专利。
在这项技术中,最重要的是那种被称为“催化剂”的神奇物质——含碘的活性炭。
什么叫催化剂呢?它是这样的一种物质:它能使一种物质(例如二氧化硫)变成另一种物质(三氧化硫),而它本身并不参加化学反应。“催化”这个科学概念,最早是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后于1836年提出来的。经过100年之后,它已成为一名科学巨人、一位变化招数比孙悟空还多的“大圣”。
现在,催化剂的神通可大了:原来速度很慢很慢的化学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速度可提高10倍。例如,在常温常压下把氢气和氧气放在一起,即使是过一万年也不能化合成水。可是,在金属铂的“催促”下,不用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它们就变成了水。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喝的水大部分是几十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古水”,而不是刚刚生成的“新水”。这一点对科学家们研究地层年龄和地质结构非常有用。
据统计,现在人类使用的催化剂,至少有1万多种。在许多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它们简直到了“点石成金”、出神入化的地步,因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53年,德国的齐格勒和意大利的纳塔,发现烯烃聚合催化剂,使人类进入了高分子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盘山都公司用铑作催化剂,由甲醇合成醋酸获得成功,从而改变了过去依靠粮食制醋酸的历史。1984年,日本高沙公司用重金属作催化剂,合成出薄荷醇,并且出口量占世界销售量的1/3,从此,薄荷的生产再不只靠大自然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在人类使用的70%的橡胶、90%以上的塑料、50%以上的纤维和油漆、80%的药和染料等,都是通过化学催化技术制得的。现在,美国化学催化工业的产值占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0%以上,即至少有455亿美元。
编辑/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