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梧桐”的走红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3期

  提起“二球悬铃木”,你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树种,但说到“法国梧桐”,或许你就豁然开朗了。即使是对道路两旁遮天蔽日的阴凉熟视无睹的人,也会对“法国梧桐”的无私奉献存有一点感恩之心的。
  大凡对悬铃木此类树种有研究的人,都应该了解“法国梧桐”并不是“二球悬铃木”的真正俗名。17世纪英国科学家用“一球悬铃木”(又叫美国梧桐)和“三球悬铃木”(真正的法国梧桐)作亲本,杂交成二球悬铃木,取名“英国梧桐”,此后在欧洲被广泛栽培。19世纪末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时,法国的传教士将其引入我国,栽在旧上海的法租界内。因该树的叶子酷似梧桐,国人误以为是梧桐,所以就冠以“法国梧桐”的名称,人云亦云,也就在我国广泛传开了。
  可见,“法国梧桐”是一个典型的舶来树种,只不过名字将错就错罢了。
  既然沾有梧桐的名号,就不能不把它与我国本土有名的树种之一——梧桐,作一番比较了。
  梧桐,传说为凤凰所栖之木,李白也有“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的诗句,故有“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更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说。此树一直为国人所厚也就不足为奇了。《群芳谱》语:“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花镜》曰:“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间关。”
  与满载美誉的梧桐相比,“法国梧桐”则显得尤为尴尬。除了我国学者赋予悦耳的名字“悬铃木”外,难以考究其华章颂辞。这种境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我国古人在花木的观赏活动中,有着别具一格的感悟方式,往往采用心灵直觉体验外物,“是一种主体超功利的审美情趣”。而西方国家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强调认识客体的功用性。正如钱穆先生所云:“西方文化主要在对物,可谓是科学文化;中国文化主要是对人对心,可称之为艺术文化”。谈到此,无不令人感叹“法国梧桐”生不逢时的境遇了。
  不过,为“法国梧桐”惋惜就大可不必了。
  由于“法国梧桐”具有适应性强、耐修剪、遮阴效果好等特性,迅速赢得世界著名行道树的美誉。在日本,甚至有“街树之王”之称。目前,在我国的上海、南京、武汉、杭州、青岛、西安、郑州等城市被大量用作行道树。而本土梧桐由于生性娇贵,栽培条件较为苛刻,也不具备“法国梧桐”的诸多特性,种植面积日益减少,以致今日仅有少数人家的庭院或公园里才能见到其芳踪。可见,“法国梧桐”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风靡全球的态势是本土梧桐所无法匹敌的。
  “法国梧桐”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促进作用是值得称道的。作为行道树,该树唯一缺憾是春天里其种果散落、种毛飞扬给人带来不便。为消除这一缺点,科学家做了大量努力。最近,据悉华中农业大学历经十余年的不断探索,终于在世界上首次获得无果无毛的悬铃木转基因植株。这种科学上取得的超越与创新与“法国梧桐”在我国的走红不无关系。
  或许,“法国梧桐”的迅速走红令常年养尊处优而数量日益萎缩的梧桐树意想不到,但究其根源却不外乎“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编辑/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