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歪曲一种思想理论体系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3期

  1934年,面对中国的现状,鲁迅仰天长叹:每一新思想、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片。这就是鲁迅有名的“染缸论”。他一眼便看到了老外搞的思想理论体系放置于当时的中国却被“歪曲”的后果。
  鲁迅只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发言,但事实上歪曲这一作风是全人类性的。人类有一个天生的弱点让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在传播过程中都在劫难逃。它就是语言翻译意义的丢失。
  人类的思维依赖语言来表达,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就是一堆语言符号的复杂组合。但人类的语言种类有很多,由于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了拥有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生存环境,而别的民族可能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当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意义的丢失。也就是说,一旦翻译某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它必定有某种程度的失真。就像一首英文诗翻译成汉语,它还是同一首诗吗?不是,它们是两首诗。
  其次,语言虽然有公共性,可以为操这种语言的人所理解,但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这就带来了语言的歧义性。就像我们读一本书,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意思来理解书中所说,所以“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限的语言无法将复杂、属性极多、含义极其丰富的事物一网打尽,因此,每个人的表达都会有偏向和取舍;而我们每一个人又无意识地都有一个天生的爱好,喜欢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爱好等来理解他人的言说——这就出现人们的理解和被理解的思想理论体系含义不一致,从而使它遭到“歪曲”的情况。
  这都属于“没有办法”的事,算不上是歪曲思想理论体系的伎俩。但下面这些伎俩,不管有意无意,可就有些卑鄙了。
  一种伎俩是使一种思想理论的解释和规范权力不受领域的限制。任何一种思想理论体系都有它的边界和限度,超出边界和限度它就无效了。比如对“爱情”作“经济学分析”,分析男人为了搞定女朋友“投入”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这其实蛮荒谬的,因为爱情遵循的是情感体验和精神交流的规律,与经济学的那些东东压根就是两码事,早就超出了经济学的边界。如果非要认为经济学可以这么干,那就把它变成了一种把人和爱情当成商品的庸俗理论。怪不得有人说要毁掉一种理论,那就把它吹得神乎其神。
  还有一种常见的伎俩,就是利用概念的混淆进行歪曲。比如把“唯我主义”混同“个人主义”。“唯我主义”意味着一切以我为中心,可以损人利己,为了我的利益,不需要理睬社会的那些公共秩序;而“个人主义”则只是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并没有否定社会的那些公共秩序,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价值。然而,我们在谴责一个人的自私自利时,常常不说他是“唯我主义”,而说成是“个人主义”。这样,本来攻击的并不是个人主义,但因用了它的概念,连带着它本身也声名狼藉。
  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被“恶搞”而歪曲很难短时间翻身:有人弄出了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假设为A),有的人一看,好啊,有A可以让我用来压迫(掠夺、愚弄等等)并进行合法性辩护,只要剥离它的语境,加以我的解读,并以A的名义来运用即可。于是用A的名义进行压迫(掠夺、愚弄等等),结果很多人的仇恨投射向A。事实上以A的名义干坏事的人干的坏事与A并没多大关系,坏事的内容与A所代表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没有多大相干,但它已经与那些坏事联系起来,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有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曾经被视为魔鬼,如今却走向神圣;而曾经很神圣的东西,如今人人弃之如敝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想到,变化的不过是人们对思想理论体系的解读,它可能与思想理论体系本身的内容没有多大关系。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