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巧的状元——王维
2007-12-29杨晓鹤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3期
“金榜题名”乃古人所说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考中状元更是不得了,看古代小说、戏曲,很容易强化这种印象。
唐代以诗赋取士,不像明清举子那样要背很多枯燥的经书,听起来好像对诗人非常有利。可是有唐三百年间,考取状元的有名文人也不过王维、柳公权,白敏中(白居易的堂弟)等有限的几个。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和后代森严的科举制度相比,唐代录取进士、选拔状元的情景有时简直如同儿戏。进士名单往往是事先定好的,亲朋好友、达官贵人都可以自称是考生的“知己”,向主考官推荐人选。天宝年间杨国忠专权,七年间连取四个姓杨的状元。
更离奇的是,还可以公开选自己当状元。有个叫杜黄裳的第一回当主考,该公布成绩了,他却对500多名考生说:“还没有想好录取名单。”考生中有个四川人尹枢,已经七十多岁,颇有文名,站出来说愿意帮助确定名单,杜黄裳居然答应。尹枢每选定一个,就大声喊那人的名字,最后轮到选状元,尹枢说:“这个状元非老夫不可!”杜黄裳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就欣然同意了,让他亲笔在“状元”那一栏下面填上自己的大名。这事还被传为美谈。
王维要算是唐代最著名的一位状元。说起来,他这个状元也不是考到手的,而是表演弹琵琶“弹”出来的。
王维九岁便能诗文,书法、绘画水平也很高,还精通音乐,是个文艺多面手,年纪轻轻就打进了京城的高层社交圈,岐王李范对他尤其赏识。这个岐王,就是杜甫和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个岐王,一个热心的文艺赞助者。
21岁这年,王维踌躇满志地准备去考状元,却听到一个坏消息:名士张九皋也打算考,而且已经搞到一封以太平公主名义写的推荐信,呈给长安的主考官了。如果在长安考区拿到解头(第一名)的话,中状元就顺理成章。王维跑去找岐王商量,请他帮忙,岐王皱着眉头说:“公主这么尊贵强势,跟她力争是没有用的——这样吧,你把旧日所做的诗挑读起来清越的抄十篇,曲调怨切的琵琶曲准备一首,五天后到我这里来。”五天后,王维如约而至,岐王说:“以你文士的身份,公主哪会接见?能暂时委屈一下自己,听我安排吗?”王维说:“一切听您的。”岐王就让他换上华丽的服装,捧着琵琶,打扮得像个演艺明星,一同到太平公主家去。
公主大宴宾客,让艺人们表演节目助兴。王维站在头一排,风姿优美,非常惹眼,公主也留意到他,就问岐王:“这个人是谁?”岐王说:“是个搞音乐的。”公主命令王维独奏,王维施展出浑身解数,将一首新曲弹得哀哀切切,欲断人肠,满座宾客无不动容。公主问:“这曲子叫什么?”王维答道:“叫《郁轮袍》。”公主觉得曲名非常新奇,大感兴趣。岐王趁热打铁,又吹了一句风:“此人不仅精通音乐,诗词文章也无人可及。”公主更加刮目相看,问都写过什么作品,王维把抄好的诗卷取出来献上。公主读过后,更是吃惊不小,说:“这些都是我平常爱读的诗啊!还以为是古人的佳作呢,没想到是你写的。”她马上让王维换上正装,坐到贵宾席来。此时的王维更显得风流蕴藉,辞令雅致,在座的达官贵人们无不倾倒。
岐王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假装不经意地说:“假如今年京城考区能把王维取为解头的话,他绝对能成为国家的精英。”太平公主何等聪明,心下雪亮,表面还装糊涂:“那为什么不让他去考呢?”岐王说:“他脾气倔,要是不能被保荐为京城头名,决不肯上考场。可是听说您已经举荐了张九皋……”公主笑着说:“噢,那件事呀,其实和我不相干,也是别人转托的。”她回头对王维说:“你要真想当这个解头,我就尽量给你使劲吧。”王维连忙起身致谢。其实这种事对太平公主而言,不过小菜一碟,“尽量使劲”云云,只是句客套话罢了。她回头把主考官叫到家里来,派个贴身宫女传达她的意思,事情就算定了。这一年王维果然当了长安解头,并一举成为状元。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