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与一甲
2007-12-29杨齐生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3期
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这样的用语,如“去年,中国选手在该项目首次跻身三甲”,“市场竞争激烈,某公司已从行业三甲跌至第九位”等。你可能没有想到,这些例句中的“三甲”都是误用,应该用“一甲”才对。
三甲和一甲都是科举术语,是到了宋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宋初的科举考试,举子在殿试阶段都有可能被淘汰落第。有的举子多次殿试落第,心生不满,就常有一些过激行为,后来又出现了举子张元因多次殿试落第而投奔西夏的严重事件,于是殿试就改为全部录取。
最初录取的进士按考试成绩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称为“赐进士及第”,第三等级称为“赐进士出身”,第四第五两个等级称“赐同进士出身”。后来这五个等级又简化为三甲:一二两个等级称一甲,第三等级称二甲,四五两个等级称三甲。三甲就是第三甲,从名次上说是很靠后的。自张元事件后,凡通过省试的举子,至少就是三甲的进士,也就是第三甲的进士。虽说中了进士很光彩荣耀,但相对而言,三甲的一个“同”字,会让人在心理上感到不太舒服,似乎这个进士是很勉强得来的,不是一个合格的进士,有人甚至还感到这是一个耻辱而一辈子耿耿于怀。
清朝的名臣曾国藩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考中进士时,对自己仅名列于三甲而感到极大的羞辱,因此在发榜的当天就准备打道回府,只是在友人的再三劝说之下才留了下来等待选官。按照通常的规则,考中三甲的进士是进不了翰林院的。曾国藩在好友的多方奔走运动之后,虽然也进入了翰林院,但内心总是对自己未能进入二甲感到不舒坦,这成了他的一块永久心病。他的这种心理,在徐珂《清稗类钞》的一则趣闻中有着很形象的反映。
据《清稗类钞》的记载,曾国藩在做两江总督的时候,有一次和客人属对,对到一个“如夫人”的上联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下联对上。客人突然想到了“同进士”这个词,认为是一个绝对。因为“如夫人”不是正式的夫人,只是小妾;“同进士”也不是正式的进士出身,在进士中也是低一等的。于是他就把这个“同进士”对了上去。不料曾国藩一听,顿时变了脸色。客人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和唐突,也显得很是尴尬。虽说这个下联对得很工整而且巧妙,无奈却触及到了曾国藩那始终不能愈合的伤痛。
所以,进入三甲并不是名列前茅,刚好相反,是列于末等的意思。上面两个引例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和原意不相符合的。“某公司从三甲跌至第九位”,事实上,第九名是高于三甲的,这句话就和原意自相矛盾。“中国选手首次跻身三甲”,原义是“中国选手首次进入前三名”,我们知道,“一甲”就是前三名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也叫三鼎甲,因此应该把“三甲”改为“一甲”或“三鼎甲”才符合原义。
编辑/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