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即兴伴奏学习策略浅析
2007-12-29蒋瑛
人民音乐 2007年1期
为了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对课程进行了新型改革,确立了改革目标,颁布了课程标准、指导纲要,使中学音乐教材呈现出新的变化。所以与基础教育相对应的高等教育也应该有所改革,以即兴伴奏课程为例,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新课标的客观实际需要,参照普通学校音乐教师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实要求,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任务标准、教育理念等指南下科学构建才能更贴切基础教育的需求。目前,从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材(后面简称:人音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音乐》教材(后面简称:人教版)初中三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上分析,共有65首演唱歌曲(两套教材的选用歌曲略有重叠),除少量外国名曲作曲家本人写有伴奏谱外(如:《桑塔·露琪亚》、《摇篮曲》勃拉姆斯曲、《渴望春天》莫扎特曲),大多数歌曲没有钢琴原谱伴奏,教学中需要教师自己完成编配。可见,即兴伴奏能力已然是基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但是,任何学科的学习内容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一门学科的一个分支甚至可以成为专业人员终身研究的课题。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仅学习一个学期,最多一学年的即兴课程,仍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适当增加课时,同时必须抓住学习重点,我认为,中学音乐课教学中准确、快速、有音乐表现力的即兴伴奏能力是音乐教师应有的最重要能力,也是教学和考核中的第一要素。因此,高师即兴伴奏课程设置的训练策略应围绕在这三个重点之上。
一、什么是准确准确是伴奏编配的前提,就是要求弹奏正确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乐曲性质定位正确。因此,针对学生的准确训练而言,要从歌曲原谱学习、和声的学习使用和乐曲性质定位三方面入手:
1. 歌曲原谱学习要求读谱必须严格、准确:读谱准确是了解作曲家情感表达、创作思想的重要依据,不论简谱或线谱都要弹奏正确才能准确地对音乐形象进行再创造,伴奏编配才能与作曲家意图更接近,音乐表达才更有可信度和深度。前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认为:“应该弹得严格而富于表情,严格也是表情丰富的标志。”(《论钢琴表演艺术》)我国钢琴教育家朱工一也曾谈到“精心研读乐谱是窥探作者内心的重要途径”。可见,读谱准确意义重大。有些同学对于原谱不太重视,习惯于粗线条的读谱,尤其是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教材中的选曲有许多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如:《游击队歌》《难忘今宵》《猎人进行曲》等,面对它们时,学生们常常凭着感觉唱出大概的线条,忽略了原谱中的细微要求,没有真正体会歌曲的个性特征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读谱准确是理解作品的基础,没有准确的理解就谈不上表达作品,因此在学生实践编配伴奏之前,必须打好基础训练,做到能够正确识读乐谱和理解作品。
2.和声的学习使用力求简练、准确:为了寻求绚烂的和声效果,色彩丰富的钢琴编配是许多学生学习即兴伴奏所追求的理想。但我认为,和声语言的使用要求应从音乐表现内容出发,以此为前提进行编配。师范本科教育阶段的即兴伴奏课程应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对和声的使用要求不必太繁杂、多变,力求简练、准确即可。因为从两个出版社初中教材中所选用的歌曲来看多为结构清晰、曲体简单、旋律朗朗上口的作品,如《歌唱祖国》《茉莉花》《小鸟、小鸟》等,和声无须太花哨。另外,在中学课堂实际应用中,如果学生演唱的音准、节奏等方面都没有稳定时,最好使用协和干净、简单清晰、能突出旋律、听觉上易接受的和声帮助完成歌曲的演唱。再者,即兴伴奏学习的初始阶段,如果学生过分强调和声的复杂多变,往往很难把握住和声的准确性,分散了对歌曲的整体把握要求。因此我认为,在高师即兴伴奏课程教学设计中,不必过高要求和声难度的发展,应充分考虑适应学科教学目的需要,只要和声选择正确,一般和声运用以正三和弦为主,加入少量的副三和弦,个别处用到起增强和声动力、推动音乐发展的重属和弦或具有离调色彩、起点缀作用的色彩和弦即可达到目前中学教材的需要。
3.乐曲性质的定位要准确:歌曲的体裁、性质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即兴伴奏的整体设计。可以说,不同体裁的歌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征,因而也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因此拿到一首作品后,一定指导学生要分析歌曲作品的体裁和风格特征,这是进行深入编配的前提。从人音版和人教版初中三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上分析,所需演唱的歌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6种左右,包括:
(1)进行曲风格(如:《当兵的人》人音版13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游击队歌》人音版14册);
(2)欢快活泼风格(如:《采茶舞曲》人音版14册);
(3)抒情风格(如:《七子之歌——澳门》人音版13册、《雪绒花》人音版13册、《难忘今宵》人音版14册);
(4)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如:《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民歌,人音版13册);
(5)京剧特征(如《唱脸谱》);
(6)简单的合唱歌曲(如:刚果民歌《咿唷嘞啦》人音版14册)……
我们可以以中学实际课程内容需要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在即兴伴奏教学大纲的安排上,直接以风格角度进行分析和归类划分单元,对同类歌曲采用相似的伴奏手段,把实用的伴奏规律熟练化,如欢快活泼风格歌曲的伴奏常用带低音的柱式和弦或分解和弦作伴奏音型;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伴奏为了表现铿锵有力的步伐感和宽阔豪迈的气质,可以多配置正三和弦为主的和声,织体多为带八度根音的柱式和弦;抒情风格的歌曲伴奏可以选择较为柔和、安静的伴奏音型,如短距离分解和弦、长距离分解和弦琶音、带根音的和弦转位;舞蹈类歌曲及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征的歌曲要抓住节奏律动,选择充分体现歌曲情绪的伴奏型进行训练……。从风格、体裁角度对歌曲进行准确定位,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是快速培养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什么是快速即拿到一个作品后,弹奏者能够迅速分析作品,把握作品的精神气质和内涵,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度手、眼、耳、脑,协调配合准确地完成编配。这就需要:
1.快速的歌曲分析能力:迅速把握歌曲的基本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曲式、体裁、和声、调性等,对歌曲整体形式、局部细节都要有所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对歌曲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准确地构思好调性及结构、制定总的和声安排。
2. 娴熟地应用调性能力:目前教材中使用的调性主要是大调式、小调式、民族调式三种类型。以人音版和人教版初中阶段各六本教材为例,共有65首演唱歌曲(其中有重叠),大多为大调性歌曲,少量为民族调性歌曲(宫调式、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小调式歌曲最为罕见(人音版中仅有一首《月之故乡》)。大调中包括:C大调约十首、D大调约七首、G大调约八首、F大调约七首及少数bB大调、bE大调歌曲,这几个调是教材中最常见的调性。安排即兴伴奏课程时,可从调性需要出发,熟练地掌握键盘中音阶、琶音及和弦位置,尤其要加强各个调上Ⅰ、Ⅳ、Ⅴ、Ⅰ的和声连接、和弦转位练习。在平时的练习中,还要重视移调练习,对于同一首歌曲还要有意识地进行移调训练,提高手指在各调式上的适应性和灵敏性,以便随时应变演唱者对于换调的要求,这是快速、顺利进行伴奏编配的有力保障。
3.根据歌曲的基本风格特征和结构特点,迅速设计织体的能力:除了上文提到从体裁角度对歌曲进行分析和归类的伴奏音型外,还要设计伴奏织体的结构层次、音型的灵活运用、旋律的多层次处理:是带旋律还是不带旋律?旋律出现在哪个声部或音区?……歌曲体裁大小、风格特征、结构特点都会制约织体类型的确定,在高师即兴伴奏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对织体的设计能力也是快速进行伴奏编配的基本条件。
三、什么是音乐表现力简单地讲就是在歌曲伴奏中把技术转化为艺术,因此,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是师范生即兴课程的必要内容。成语“击筑而歌”中所展现的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的形式说明了我国古人在表演过程中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协调默契的表演方式。西方很多艺术歌曲创作大师,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德彪西等都把伴奏部分和声乐部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伴奏和歌曲共同完成了对音乐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然而,这一要求往往在目前我们的即兴伴奏课程学习中被忽视,在笔者收集的十余本即兴伴奏教材中也鲜有对这一要求的特别关注(除泰尔老师出版的《即兴伴奏实用教程》有“要重视弹奏艺术”一个段落的论著外,其他没有一本即兴伴奏教材关注这一问题)。新音乐课标准中提出:要“发展学生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20%左右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而据另外的有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音乐爱好者,由此可见,至少有15%的音乐爱好者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很多,但是歌曲伴奏缺乏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不喜欢歌唱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只要编配出丰富多彩的伴奏,就算完成了编配工作。而实际上,歌曲编配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和演唱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再创造,伴奏是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因此不能单独割裂出伴奏而忽略了与演唱者的融和、配合。尤其是处于学习阶段的中学生,更依赖生动、美好的伴奏来体会歌曲的魅力,这就要求伴奏者在伴奏音乐性中准确、丰富、有感染力,很好地吸引、帮助演唱者完成歌唱。我认为,伴奏状态的培养、艺术表现观念的建立是即兴伴奏课程必须加强的内容。如何表现歌曲情绪、以情带动歌唱;如何恰当地营造音乐氛围、随时调节伴奏音量(而不是过分张扬表现自我),使歌者尽情抒发感情;如何掌握速度,引导歌唱者能轻松自如地发挥;如何揭示旋律的内涵;如何烘托歌曲的高潮;如何控制好节律,使歌唱者能调整呼吸等都应是即兴伴奏课的必修内容。
蒋 瑛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