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出路

2007-12-29刘再生

人民音乐 2007年1期

  40余年前,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民族乐队(以下简称“前卫”)开始拥有了一个辉煌的岁月,大师云集,神采焕发,新作迭出,脍炙人口,犹如一只展翅的凤凰,在中国与世界各地音乐舞台上自由飞翔。飞翔到哪里,哪里就会发出一片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他们在我国民族器乐史上铸刻了一个属于“前卫”的时代。
  对于一个音乐团体的生命而言,音乐创作是灵魂,指挥是核心,演奏是骨架与血肉。三者的音乐技艺与文化底蕴愈高并且能够融合为一个整体,则其音乐张力愈大,其艺术生命力愈旺盛。“前卫”则是一个不乏大师的团体。指挥家何化钧、董洪德、张式业,演奏家张长城、原野、刘汉林、胡天泉、王维民、马德鑫、王惠然等,都堪称大师一级的音乐家,而且其中多数兼能从事音乐创作。《旭日东升》《凤凰展翅》《彝族舞曲》《红军哥哥回来了》《迎亲人》《夸山东》《一枝花》《大得胜》《打宫门》《金沙滩》等作品成为“前卫”音乐的名牌标志。因此,“前卫”在我国音乐界享有“民族音乐之花”的盛誉。人们诚然冀望,“前卫”能够成为中国乐坛上一朵永不凋谢之花。但是,物换星移,岁月无情,随着“前卫”大师们一个个离开或离去,直至2004年底最后一位笙大师胡天泉的离休和刚引进6年的作曲家、指挥家景建树的退休,“前卫”陷入一个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笔者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于2006年八九月间在济南多次观摩了“前卫”纪念“长征”七十周年音乐会进京前的排练与汇报演出。
  这台命之为“交响音画”的音乐会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它有着很强的艺术震撼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身就是一次史无前例、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其余波至今仍未在时空中消失。将这一事件的历史、过程、精神、气质浓缩在一台音乐会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听之心潮澎湃,观之气势磅礴,其难度可想而知。何况今日之“前卫”又面临着多种原因造成“后天失调”的不太景气局面!因此,音乐会的圆满成功,就有从理论方面加以总结之必要。笔者认为,这场音乐会有三个层面的因素是十分突出的。
  
  一、创意新颖 结构精美
  
  这台音乐会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交响音画”的整体布局,由八个节目构成既符合于历史逻辑,又凸现出艺术形象;既突出器乐的个性化,又富于对比性色调的结构。因此,整场音乐会始终使观众沉浸在变化不断、高潮迭起的情绪之中。这八个节目是:(一)交响序曲《长征颂》;(二)民族打击乐《大渡河,你告诉我》;(三)笙与乐队《永远的索玛花》;(四)笛子独奏《红小鬼》;(五)二胡协奏《雪山情怀》;(六)吹打乐《千里里的雷声,万里里的闪》;(七)弹拨乐合奏《碧血青山》;(八)交响合唱《向前,向前,向前!》。人们即便只是浏览一下这份节目单,便会发现音乐会集中体现了“长征”典型的历史画面以及人们需要发扬的“长征”精神!追求着一种少一个节目会“缺环”,多一个节目会“多余”,而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境界。这样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策划,应当说是非常富有创意性的举措,有着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立足点。这是在济南军区首长与政治部领导自始至终的关怀与策划下,《长征》总导演刘子林和艺术指导景建树为核心的创意下,“前卫”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的结果。一场音乐会能够“白手起家”,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声到有声,从粗糙到精致,从平淡到震撼,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艺术创意属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富有历史眼光,需要懂得艺术规律。犹如建筑设计师设计的图纸,一开始就决定着建筑物的成败优劣。因此,“前卫”这一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民族交响音画”音乐会的成功演出,给人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关键在于一种精神。长征对于红军不也是一种“困境”么?后有千军万马的追击,前有天堑敌兵的拦截,但是,红军的“出路”却是取得了空前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前卫”音乐会能够扬长避短,发扬自身的既有优势,避免了“大师”空缺时代的劣势,在“青黄不接”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群策群力,演出获得了音乐界的广泛好评。音乐会本身就是对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一个最好的纪念。
  
  二、内外结合 创作精品
  
  音乐会的主体必然是音乐,一场音乐会如果没有优秀的音乐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将成为一次失败的演出。“前卫”在目前自身音乐创作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纪念长征音乐会的成功,音乐创作是第一位的因素。为此,他们寻求了“内外结合,创作精品”的道路,事实证明,这又是“前卫”走出困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雪山情怀》(包括《征途》《雪山》《战友》《朝霞》四个段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其中“英雄”主题的高昂挺拔,“怀念”主题织体的深沉倾诉,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大段落的高难度技巧(包括减三和弦的连续快速下行等)也是这首二胡曲的“亮点”,鲜明地反映了长征路途中风雪严寒景象和红军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成为刘文金二胡创作中表现部队气质“刚柔相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曲家、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艺术指导张坚创作的笙与乐队《永远的索玛花》,以彝族音调为素材,表现红军与彝族首领歃血结盟的动人场景。笙吹奏新颖和弦技法的运用,乐队配器手法的简练干净与色彩的丰富变化,显示了作曲家的深厚功力,将载歌载舞的民族团结情谊以高度音乐美感展现得如诗如画。作曲家韩万斋创作的弹拨乐合奏《碧血青山》则是一首抒情气息浓郁的作品,乐曲充分运用我国弹拨乐器特有的颗粒性音质和善于表现人声化的歌唱特色,将人们对在长征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抒发得真切动人。这首乐曲慢中有情,如诉如泣。委约创作是国际性音乐创作的时代潮流,既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又丰富了音乐团体的演奏曲目。“前卫”的这一做法具有开放性的思维特色,值得提倡与赞扬。“前卫”本团创作的三首作品,以马琳创作与领奏的民族打击乐《大渡河,你告诉我》最有气魄。作品充分运用了我国打击乐器丰富的节奏与音色变化,以“鼓”为核心的磅礴气势,结合舞台造型,极其形象地展示了红军战士抢渡大渡河的壮烈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节目的参与者有不少是舞蹈演员,他们的造型、表情、动作和节奏变化的配合十分默契,有着气吞山河、瞬息万变的艺术效果。青年作曲家刘荣(与刘凤山合作)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红小鬼》,以曲笛与梆笛对比穿插,以单乐章的二部曲式结构,采用歌谣音调表现了长征中红军小战士的艰苦岁月与乐观精神,配器精细,曲调感人。商清秀、王天力作曲的“吹打乐”,则以陕北民歌音调为素材,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有机组合描绘了红军陕北会师、军民共庆胜利的热烈场面。作曲家景建树创作了一头一尾的两首乐曲,以交响性的手法展现民族管弦乐队多声部的效果。《序曲》主题凝练干净,富有悲壮、深情的特色;《向前,向前,向前!》则以器乐和声乐交响的宏伟气势展示了新一代军人继承长征精神,勇往直前的时代风貌,手法新颖,不落俗套,深刻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伟大战略思想,将整台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因此,民族交响音画“长征”音乐会就音乐创作而言,这样一种“内外结合”的方式保证了作品的高质量、高
  水平,预示着演出取得成功的前景。
  
  三、精益求精 力求完美
  
  质量是艺术的生命。“前卫”这台“长征”音乐会命名为“交响音画”,并非指某一作品的体裁形式,而是概括了音乐会所具有的特色。发挥民族管弦乐队的交响性是其一,运用现代科技多媒体手段,以彩色大屏幕形象地展示画面是其二,两者的相互结合,使视听效果融为一体,符合于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与审美要求,达到
  
  雅俗共赏的目的。为此,他们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建造移动舞台,是为了减少上下台的走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部队管弦乐队缓缓而出的整体庄严形象;大屏幕画面一次次地修改,是为了更好地烘托音乐会的情绪气氛,而不喧宾夺主;每一个节目之间的主题词犹是一首首洗练流畅的诗,听来有无穷的韵味,配合着马丽娜在舞台一角用追光打出琵琶演奏轻回低旋的身影,如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奇妙意境,起到了节目之间过渡自然、天衣无缝的连接,甚至画外音朗诵也聘请了国内一流的话剧艺术家制作,那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在音乐会排练期间,一次次邀请了全国著名音乐家如朴东生、刘文金、赵季平、张坚、程大兆等观看、座谈,提出意见,对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前卫”领导连夜开会讨论研究,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修改落实。正是他们这种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使得音乐会的面貌一天一变,用“日新月异”加以形容,毫不夸张。因此,这台音乐会的成功,整体意义上的“前卫”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实在难以用文字表述。一丝不苟既是部队作风,也是“前卫”传统,正是这种不忽略对每一个细节完美追求的顽强精神,使得“前卫”在困境之中创造了“奇迹”,一场音乐会使“前卫”走出了低谷与阴影,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前景。
  “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最重要的体现自然还是音乐会的排练过程。无庸讳言,这场音乐会并非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是有着“与时间赛跑”的某种“突击”任务性质,从开始策划创意,到每一首作品创作的完成,再到排练汇报演出,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甚至离最早一次审查演出前几天,有的作品总谱尚
  未寄达,任务的急迫与难度可想而知。其中,青年指挥家王天力兼有功劳与苦劳,他负责全部有关乐队指挥、合成的前期任务,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一天三场排练,保证了乐队之间最基本的磨合。他在笙和二胡两个节目演出中指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73岁高龄的笙大师胡天泉复出,担任笙独奏演出,娴熟的技巧和纯净的音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诚然,“廉颇老矣”,中气不足,这是无法苛求的生命自然规律。笛子演奏家刘凤山有着丰富的登台经验,并且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将“红小鬼”的音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青年二胡独奏家林朝辉在演奏《雪山情怀》中接受了严峻考验,以异常刻苦的训练闯过了技巧难关,较好地诠释了作品内涵,受到专家的肯定与好评。段学礼和商清秀是“前卫”吹管乐高手,他们领奏唢呐的浓郁民间风味与“吹咔”技法,将庆祝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欢庆场面渲染得热闹非凡。弹拨乐合奏则是一个集体项目,相互的默契配合、感情的细腻处理和力度对比是演奏成功的必要条件,演奏员能够忘情投入,较好地完成了演奏任务。指挥家景建树和张式业分别执棒音乐会两首民族管弦乐合奏“重头戏”指挥。景建树指挥《序曲》仪态庄重,手势清晰,刚柔自如,激情迸发;满头银丝的张式业一出场就赢得观众一片热烈掌声,全场凝神屏息,一个手势下去,洪流般的音响倾泻而出,乐队释放出最佳的音色。动作简练,感情如潮,与严良堃大师的指挥风采颇为相似。需要强调的是,张式业从干休所来“前卫”参加排练演出,身边跟随了形影不离的保健医生“保驾”。这样一种老“前卫”的精神与作风,激励与鼓舞着“前卫”全体人员决心排练好音乐会的热情与行动。民族交响音画“长征”音乐会就是在这样几个因素与背景下脱颖而出。音乐会的成功,也为“前卫”本届领导的“圆梦”划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困境”现象是全国许多文艺团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共性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造成这样的现象,有着客观与主观的多方面原因。就“前卫”而言,除了“大师”空缺这样一种难以弥补的时代性缺憾之外,主要存在着一大一小两个问题。“大”是指乐队的整体。一个乐队的发展,编制问题是艺术家无法左右与解决的难题,一个不足40人的乐队编制,要排练演大型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唯一办法只能外借人员,而乐队艺术质量却需要依靠长时期的训练与磨合。一支民族管弦乐队应该有吹、拉、弹、打各个声部的“音群”,这些“音群”既要有透明纯净的音色,又要有力度层次的变化,既要有各个声部的光彩感,又要有难分难解的黏合度,能够随着指挥的手势变幻出无穷尽的色彩效果。这样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要求,是临时借调人员组合起来的乐队难以企及的标准。“小”是指乐队个人,一个乐队如果没有几个出类拔萃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就会黯然失色,毫无光彩。艺术不能容忍平庸。“前卫”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尖子人才”的培养。但严格地说,尖子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个人始终如一、坚毅不拔地进行刻苦训练,同时又要在文化中寻求“灵气”与“悟性”,才能够“登堂入室”。在目前商业经济大潮中,人们的心态过于浮躁,缺乏“前卫”大师们的敬业精神。俗话常云“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的“力”,是指功力。创作如此,指挥如此,演奏也是如此。因此,“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后果。
  走出“困境”的出路,无非是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前卫”能够扩充编制无疑为上策,因为它毕竟是我国军队唯一一支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民族乐队。如果难以从编制上解决问题,建立起一个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则无妨以中、小型的民族器乐组合形式和独奏、重奏形式作为发展的主体与目标。进一步繁荣我国中、小型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对于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同样会做出重要贡献。至于“尖子人才”的培养,“前卫”大师们虽然多数已经离去,但他们的艺术成长道路和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是遗留下来的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学习与继承。
  “前卫”民族交响音画“长征”音乐会进京汇报演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10月31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11月1日文化部组织的座谈会上,许多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诚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有的作品发挥乐器性能尚嫌不足,有的配器缺乏织体的清晰度,有的演奏者发挥不够稳定,等等,但就其总体而言,这场音乐会创意之新颖,最为成功。由此引发出笔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其实质是对“前卫”抱有热切的期待。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重大纪念日子。“前卫”作为部队中有重要影响的文艺团体,责无旁贷地将推出一台以民族器乐作品为主的“建军节”纪念音乐会。这是摆在“前卫”新一届领导成员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期待着“前卫”能够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突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