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管弦中华情

2007-12-29于庆新

人民音乐 2007年5期

  
  离开中国本土在国外建立民族乐团,早已不是新闻,例如新加坡华乐团、马来西亚槟州华乐团、美国纽约长风中乐团、美国旧金山火凤青年国乐团等等。时至今日,可以说,凡是有众多华人居住的地区或国家,就有民族乐团,尽管其规模及称谓各自不同——民乐、华乐、中乐、国乐。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即乐团成员虽为不同国籍,但均为华裔。然而,全部由非华裔的外国人组成的民族乐团,在当今世界却极为鲜见,这就是成立于1997年6月的日本华乐团。其中,除乐团最初的创立者、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龚林博士是旅日中国民族音乐学家外,全部演奏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均为地地道道的日本人。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2006年10月29日晚,坐落于大阪、神户两市间的兵库县艺术中心音乐厅,日本华乐团第10届定期公演音乐会暨成立1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座刚刚落成,可容纳两千多人的现代化音乐厅,座无虚席。当身穿中国民族服装的80多位日本演奏员在龚林的指挥下操起手中的二胡、高胡、琵琶、柳琴、中阮、扬琴、笛、管、笙、唢呐及锣、鼓、镲等我们十分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时,管弦齐鸣,辉煌、和谐的音响充满音乐厅的各个角落,一股暖流顿时涌上我的全身。自从踏上这陌生的国度,四周陌生的面孔、陌生的语言,加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感情疏离和心理隔膜,顷刻间在这熟悉又亲切的管弦声中化为乌有,热泪在我的眼眶中滚动。没想到,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在这些日本人的手中竟发出了如此悦耳的音响。我们的民族音乐在这里遇到了知音!我再次感受到,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
   音乐会大部分为中国的民族器乐曲。开始曲《龙腾虎跃》是我国打击乐演奏家、作曲家李民雄教授创作的一首充分发挥民族打击乐器表现力的民族管弦乐曲。几位面容清秀、身材看似柔弱的演奏员,面对身边的排鼓、大鼓、小堂鼓及定音鼓左右开弓,动作敏捷稳健、泼辣有力,鼓点儿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铿锵有力的鼓声与乐队管弦之声相映成趣,渲染出一幅气势雄浑、热情洋溢的场景。这首原是表现我国人民奋发向上精神风貌的乐曲,在这些日本乐手的手中,同样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深深体验到日本人民执著、拼搏的奋斗精神!
  《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乐曲描绘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民乐版的《瑶族舞曲》因其曲式结构清晰、单纯,旋律优美抒情,尤其是高胡、三弦、笛、笙等民族乐器音色的绝妙发挥而成为近五十年来民族器乐音乐会上久演不衰的曲目。高胡、二胡等弦乐声部的恬静柔美,竹笛与笙的晶莹清澈,交织成一幅令人神往的民俗生活画卷。如果说《龙腾虎跃》在这些日本乐手中彰显出他们性格的阳刚之气,《瑶族舞曲》的抒情乐段则又表现出他们性格的柔情、细腻。
   二胡与乐队《良宵》《光明行》是龚林根据刘天华的二胡曲改编的合奏曲。二胡作为中国民族乐队的主奏乐器之一,以其近似人声的歌唱性特色不仅在中国本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近年在日本听众中也拥有越来越多的乐迷。舞台上一字排开的久山庸子等八位女子演奏员,是乐团弦乐声部的主力。带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凭着多年来的刻苦学习,她们不仅学会了二胡的演奏技法,还初步掌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神韵。《良宵》的轻盈、明快,《光明行》的从容、坚定,通过日本乐手挥洒自如的演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诗《沙迪尔传奇》是青年作曲家刘湲根据清朝维吾尔族反清英雄沙迪尔的事迹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这部单乐章的民族管弦乐曲,运用了丰富的交响性手法,在运用传统技法的同时,还吸收了一些现代技法。当我在节目单上看到这一曲目时,心中不免一惊,对于国内的专业民族乐团,要胜任这部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华乐团,能胜任吗?然而,当80多位演奏员在龚林的指挥下奏出阵阵恢弘豪放的音符时,我的心再次被震撼了!
   旅居美国的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的电影《末代皇帝》主题曲经龚林的改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民族管弦乐队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原曲的东方韵味。与旅日中国二胡演奏家姜建华合作的二胡协奏曲《红梅随想曲》(吴厚元曲)是音乐会的压轴曲目。二十多年前,姜建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曾以一曲《二泉映月》让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流下了热泪,并使他从此对阿炳崇拜得五体投地。已在日本从艺多年并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姜建华,这次应邀特地从东京赶到大阪与华乐团合作。这部根据歌剧《江姐》音乐素材创作的四乐章二胡协奏曲,无论是二胡独奏部分,还是乐队协奏部分,其抒情性与戏剧性的结合、交响性手法的运用,在当前大型民族管弦乐曲的创作中,都可称上乘之作。姜建华娴熟的技艺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准确把握,乐队各声部音色的融合、整体音响的平衡,与独奏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热情豪放处撼天动地,扣人心弦;委婉抒情时引人入胜,催人泪下。这部大型乐曲的成功演出,充分显示出乐团驾驭乐曲风格多样性的艺术功底。 曲终,姜建华和指挥龚林频频谢幕。两千多名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正是对艺术家们高超技艺的赞美与肯定。
  作为乐团的灵魂人物——指挥龚林,对于乐团的成立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既是乐团的创立者,又是乐团的指导者。乐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以说,没有龚林就没有日本华乐团。
   龚林出生在江海汇流的上海崇明岛。孩童时代的龚林,自己砍来竹筒、蒙上蟒皮,自制二胡,显露出他对音乐的酷爱。然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夜之间将他创办当地小学校的父亲打成了“反革命分子”,接踵而来的种种政治迫害给龚林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文革”结束,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龚林才得以充分施展他的音乐才华。
   1980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作曲、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学等,还作为副科学习了指挥。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攻民族音乐学。1989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间曾获“沈心工音乐奖”一等奖、“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科研成果奖”等奖项。1992年,龚林自费赴日本留学,在大阪大学和大阪音乐大学学习民族音乐学和指挥,成为国际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山口修的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间曾获“加藤朝雄国际奖学生奖”、“朝日音乐奖学生奖”。1997年获博士学位。龚林认为,日本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缩影,来日本留学并非仅仅是为了学日本,而是要学习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知识。留学期间,他还努力学习日本的传统音乐,如雅乐、邦乐等。龚林发现,在日本许多领域几乎也呈现出西方音乐一边倒的局面,但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日本人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一个民族是否强盛,归根结底是看他的文化是否被人接受。我追求的就是让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与国际接轨。”他决心在日本走出一条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新路。
  
   1997年,经过两年的准备,他将大阪中国音乐爱好者协会室内乐团和神户姬路室内乐团两团合并,于6月正式组建了日本华乐团。团员来自日本各地。谈到初建时期的困难,龚林感慨良多:“我们从最初的四五十人发展到如今的80多人,历尽的千辛万苦真是一言难尽。我们最初是租用排练场地,十年期间搬了两次家……”虽已过去数年,现已今非昔比,但谈起往日的坎坷,龚林的语气仍略显沉重。作为声部齐全的大型民族乐团的全部乐器,小到碰铃,大到低音贝司,都是他们利用到中国探亲、开会、出差的机会一件一件从中国运来的。其中每一件乐器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乐团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兼职的,人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但坚持了十年的团员仍有20多人。正是出于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参加乐团排练演出,除少数签约团员有工资收入外,绝大多数的团员非但没有工资收入,每月还要交纳一万日元的团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着自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团员们个个刻苦学习,演奏水平迅速提高。创业者们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教学与演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创造性的实践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艰辛的劳动换来了创业的成功。如今,他们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团部、琴房、排练厅,还培养出了一批活跃在雅玛哈、三木、十字屋等乐器公司的专职中国乐器教师。
  
  
   “龚林先生创造了奇迹。”日本华乐团艺术顾问、大阪音乐大学理事长西冈信雄甚为感慨。这位到过中国十余次、足迹踏遍世界七十多个国家的著名音乐人类学家说:“组建一个乐团、磨合一个乐团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和丰富的经验。龚林先生组建了日本人的中国民族乐团,而且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我除了敬佩、惊叹,不知再用什么语言来赞美。”
   在日本,希望日中两国友好、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大有人在。乐团初建时,就得到了日本文化界和经济界许多著名人士的鼎力支持。例如,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著名作曲家团伊玖磨先生对乐团的成立表示出极大的热情。日本著名企业家、乐敦制药株式会社社长山田邦雄先生,从乐团的成立到出国演出等等,都在经济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乐团的成立和发展,也得到了中国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周巍峙担任了乐团的艺术顾问,并为乐团成立音乐会题词。担任艺术顾问和教授的还有作曲家朱践耳、桑桐,音乐学家江明惇,演奏家陆春龄、王范地、项祖华、闵惠芬和王永德等。近十年来,乐团演出的作品绝大部分来自中国作曲家的鼎力相助。不少当今颇具实力的中国演奏家、指挥家与他们同台献艺,如指挥家朴东生,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姜建华、陈春圆、严洁敏、于红梅、任斌魁,唢呐演奏家刘英,扬琴演奏家沈兵及古筝演奏家伍芳等。
   乐团自创建以来,除每年举办定期音乐会之外,还举办各类中国音乐的普及专场音乐会。乐团还走出国门,多次应邀到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演出。1999年9月,乐团应中国文化部之邀在北京举办了庆祝建国50周年专场音乐会。在临出发前几天,龚林不幸因车祸摔伤了腿。他硬是不顾医生的反对,拖着一条绑着夹板的伤腿,靠一部轮椅和一副拐杖登上了北京的舞台。 演出的成功在首都音乐界及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最耐人寻味、令人感动的是,2006年9月,日本华乐团冒着政治风险,毅然决定前往中国,参加第六届南京文化艺术节,与南京民族乐团合作演出中国作曲家赵季平为祭奠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亡灵、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的民族交响乐《和平颂》。他们认为:“尽管这是日本国内的敏感问题,但日本人民珍惜日中友谊,演出正是为了呼唤世界和平。这次演出的意义远远大于音乐本身。”当乐团踏上中国的土地,受到南京市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时,许多团员都被这浓浓的中日友好情谊深深感动,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音乐会上,许多团员含着热泪完成了《和平颂》的演出。演出大获成功!
   如今,日本华乐团已在国内外颇具影响。日本NHK、朝日、每日、富士等电视台,《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以及中国《人民音乐》《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多家媒体对龚林及其华乐团致力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远见卓识纷纷给予报道。中国民族音乐在日本民众中有着越来越多的知音。对此,龚林博士在欣慰之余,正在酝酿新的奋斗目标——在日本建立“中国音乐培训中心”,让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国际乐坛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于庆新 《人民音乐》副主编,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