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不同国度 一个相同追求

2007-12-29田耀农徐婷婷

人民音乐 2007年10期

  2007年5月23日至27日,杭州师范大学邀请美国扬百翰大学和国内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专家,召开“中美大学生艺术教育专家论坛”。会场设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美国扬百翰大学人类健康与表演学院院长萨拉丽·吉布教授、艺术学院院长斯蒂芬·琼斯教授、人类健康与表演学院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总监黄嘉敏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后李幼平教授,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论坛以“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和“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教育”两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杭州师范大学林正范校长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美国扬百翰大学、密西根大学和国内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先后介绍了所在学校普通艺术教育的成果、经验和体会。扬百翰大学面向所有学生的艺术教育、密西根大学将普通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双学位”制的艺术教育、杭州师范大学的近百个学生艺术社团和具有专业水平的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的建制等等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美国萨拉丽·吉布(Sara Lee Gibb)教授认为艺术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今高速度、快节奏的科技社会,教育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其中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出多才多艺、会思考、能够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的人才。一部分教师总是以分数来决定教育的好坏,只教授与标准化考试有关的内容,可是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也无助于解决学生对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而艺术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或手段,可以解决教育的这个难题。美国的教育方针就是开发及培养个人的潜能,使学生了解自己进而了解整个世界;培养自我意识,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作为公民的责任。柏拉图关于“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的这个定义到今天还是适用的。
  美国扬百翰大学的黄嘉敏教授认为中美两国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不同,教育体制也不一样,因此在普通大学培养目标上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普通大学的艺术教育却几乎有着完全一致的追求。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这两部划时代的文献,深刻地表达出对于科学发展后面人文隐患的担忧,这两本经典文献的出版,使得终身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培养负有责任感和性格完整的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多元文化共存,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等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今天的世界教育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这个文件首次提出艺术和科学在教育中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补性。为提升艺术教育在普通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文件还进一步指出:“我们个性中的一个根本而必要的部分是对美的兴趣,是领略美并把美吸收到性格中去的能力。”这里提到美育是人性中根本而必要的成分,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领略并能吸收美的一种能力。艺术教育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创造的热忱。以扬百翰大学为例,每年大概有1500多学生到舞蹈系上各类舞蹈课程,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会计、医学、电脑、历史和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三四岁就开始学习舞蹈,从小学到大学,从没间断过。舞蹈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半个世纪以前,美国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今天,大家都认识到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等多种思维方式上,在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和公平竞争等意识形态上,在建立自信、自尊、自律等认知和情感因素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美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没有因为两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有本质的区别,共同的目标追求使中美两国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走在了一起,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具有丰富情感、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中美两国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相似性还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对此,首都师范大学的冯兰芳教授做了专题论考。认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开端于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78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今山东蓬莱),这所教会学校学制六年,相当于大学程度,开设“乐法”课,以唱歌、识谱、编写歌曲为主。普通高校音乐选修课程的开设是在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由日籍教师武桥敦义主讲音乐选修课,后来由丰子恺先生兼授音乐课程。普通高校音乐必修课程的开设是在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制预科2年、本科2年)在预科课程中设置“乐歌”为必修课目之一。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中美两国的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是从一个共同点出发,沿着不同的道路,走了一个多世纪以后,又在一个相同点上相遇的,“中美大学生艺术教育专家论坛”就是两国的艺术教育在这个相同点上的一次聚会。
  本次论坛的另一个议题是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和教材教法研究,中美专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一,基础教育设置综合性艺术课必要性的讨论
  与会专家们认为,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扰总是综合的,自然、社会和人毕竟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反映在教育上,即要求受教育者应接受综合课程的教育,以便他们能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并且学会从综合的角度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得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日益减少。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面对的是众多将来不是职业艺术家的儿童的发展。每个儿童都有权利接受艺术教育,他们需要在视觉、听觉、语言、形体运动等感官的充分调动、打通、迁移的状态下获得对艺术的体验。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着眼于人的本能和本质发展,克服各种感官的人为分裂,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就像基础教育数学课的最终教学目标不是学习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会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一样,综合性的艺术课也不是为了艺术技能技巧自身。把艺术与艺术教育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的结果,就是忽视了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所具有的不同于艺术的自身特殊性。
  第二,高师院校开设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可行性的讨论
  目前,专业代码为040106W的艺术教育专业已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州儿童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办,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于2007年开始招收首届新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和福州儿童发展学院的艺术教育专业已经有了两届毕业生,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中小学、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对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欢迎程度远远高于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这两所院校艺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签约律均为100%。与会专家对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多种艺术同时教学的可能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就“博”与“专”的界定和“博”与“专”的关系形成了共识,认为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代表的长期围绕所谓“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口号的高师艺术教育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专”的界定标准不明确,其结果是并没有得到所期望的成效。虽然有时有极少数学生得到了“专”的要求,而这个“专”也是超越了基础教育需要的,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大量教学资源的浪费,永无止境的“专”的要求限制了“博”的发展。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多种艺术同时并进的教学之所以受到不少人的怀疑,是因为这些人担心学生学习时间的不足和学习精力的分散,而这恰巧是“专”的思维定式。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教学的可行性就在于对所学的每种艺术都有一个程度的基本标准,达到这个基本程度通常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这个基本程度又是可以完全满足基础教育需要的。与其音乐教育专业并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演奏家或歌唱家,不如艺术教育专业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歌、舞、、乐、戏、书画、设计都有所掌握的艺术教师。杭州师范大学在其他院校办学经验基础上提出:以《九年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培养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综合性艺术教育师资为目标,以“多艺并进,先博后渊”的教学理念设计崭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宁要多能,不取一专”。
  第三,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讨论
  我国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已由理论讨论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从开办本专业的几所院校的情况来看,所有的艺术教育专业都设在各类师范院校的音乐系(学院),多以传统的音乐专业课程为核心,增设舞蹈、美术、戏剧表演等课程。杭州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专业则改变“音乐专业核心课程+其他艺术课程”的通常做法,实行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四种艺术完全整合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如《艺术的基本原理》整合了传统的《音乐美学》《艺术概论》《舞蹈概论》《戏剧概论》等四门课程,《艺术发展史》整合了传统的《音乐史》《美术史》《舞蹈史》《戏剧史》等四门课程,《艺术作品赏析》整合了传统的《音乐作品赏析》《美术作品赏析》《舞蹈作品赏析》《戏剧作品赏析》等四门课程,而《音乐构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就整合了传统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学》《复调》《歌曲写作》等六门课程。也有一些专家对这种跨专业的课程整合表示疑虑,担心课程整合以后,教学难免浮光掠影;认为课程整合后的教材编写难度很大,而且能够承担这类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实在太少。与会专家还就艺术教育专业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田耀农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徐婷婷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