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歌声源于故乡
2007-12-29王宝龙
人民音乐 2007年10期
“新疆,是我们欢歌放舞的原野。我们深深扎根在祖国西部这片艺术沃土之中。”
—努斯勒提•瓦吉丁
谈起新疆的专业音乐创作,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在新疆作曲界的领军人物维吾尔族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丁。2004年岁末,一部新创作的红色经典大型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在西部边城乌鲁木齐市的舞台上与观众见面了。这部音乐剧将同名电影从屏幕搬上了舞台。该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受到艺术界内外的人士的普遍关注与好评。而这部音乐剧的主创人正是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丁。
努斯勒提•瓦吉丁(又名艾维新),维吾尔族人,新疆歌舞剧院院长,新疆音乐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曲。他的父亲艾买提•瓦吉地早年参加革命,为新中国解放特别是新疆的解放事业及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革命家庭的教育培养下,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说他酷爱上了音乐。他在少年时代就学会了都它尔、竹笛和小提琴的演奏。197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从作曲家许勇三、鲍元恺、王仁梁老师学习理论作曲,同时随王钧时完成了指挥课程的学习,创作了一批音乐作品。毕业后,他毅然回到了家乡从事作曲与指挥工作,走上了职业音乐家的道路。
作为一名维吾尔族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丁的创作始终与新疆这片音乐热土联系在一起。自毕业作品交响组曲《沸腾的天山》开始,他勤于笔耕,大胆创新,先后创作了小型、中型、大型音乐作品达300多首。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很多作品成为新疆音乐的代表作。其中交响诗《故乡》获全国首届音乐评奖(交响乐)二等奖;管弦乐《木卡姆主题序曲》在第八届全国音乐评奖中获优秀创作奖;舞剧《大漠女儿》的音乐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与文化部的“文华奖”;大型歌舞《天山彩虹》《喀什噶尔》荣获文化部音乐创作“文华奖”;2004年由他主创的大型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又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并在2006年由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台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暨评选活动(简称“三剧展演”)荣膺本届评选的二等奖。此外,他还为16部故事片、8部电视连续剧作曲,完成了60多部舞蹈音乐的创作。在声乐创作方面,现在能够统计到的作品就有200多首。他创作的电影音乐《阿曼尼沙汗》《神秘驼队》《阿娜的生日》,电视剧音乐《寂寞黄昏》等,分别在全国和自治区获“政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舞蹈音乐《保育员》《英吉沙的小伙子》分别荣获全国舞蹈比赛音乐创作一、二等奖。17首优秀创作歌曲被收入在个人音乐专集《我的琴声》中,此专集被录制成了音响并出版了乐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歌曲《维吾尔族摇篮曲》获全国首届音乐“金钟奖”铜奖,并获得自治区首届“天山文艺奖”。这些作品并非是他创作的全部,在担负繁重的行政工作的间隙,他还创作了室内乐《沙漠驼铃》,小提琴独奏《思念》《维吾尔族童谣》和《伊犁河边侃大山》;管弦乐《帕米尔素描》《喀什噶尔随想》;大型合唱《小平,您好》《天山颂》等作品。我们会从这些获奖作品中深深感到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勤奋与执着,感受到他对作曲技术的不懈追求。近日又获悉作曲家的又一部大型作品,小提琴协奏曲《牡丹汗的传说》正在创作之中。
一、努斯勒提•瓦吉丁始终把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的音乐的创作牢牢地扎根在新疆民族音乐这片音乐沃土之中,他不断地吸收民族音乐的精髓,用真情去感悟民族音乐的真谛。在与作曲家交谈中,他一再强调“发展新疆民族特色的交响乐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一位维吾尔族作曲家,我责无旁贷。”木卡姆音乐是维吾尔族人天才杰作和智慧的结晶,常被称为维吾尔音乐的代表。运用木卡姆音乐素材创作交响乐,使古老的木卡姆音乐焕发“新声”,这是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丁探索木卡姆音乐交响化的一次大胆尝试。在经历了对木卡姆音乐的认识、消化、吸收、提炼等一系列的艰苦的历程,他以《十二木卡姆》套曲中的第六套《乌扎哈勒木卡姆》为素材创作完成了大型交响组曲《乌扎哈勒》。这部作品在总体结构上力图与原有的木卡姆保持一致。此外,对原有《乌扎哈勒》的律制、调式、旋法、节奏、节拍的特征加以保留,并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将西方多声部交响思维注入到木卡姆的旋律之中,通过对旋律呈示、和声、对位运用、乐器组合、音区、音色调配、混合式曲式结构处理等,使木卡姆具有了交响音乐的特征。他的另一首《木卡姆主题序曲》,是采用“十二木卡姆”中的第十套《纳瓦木卡姆》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此曲在保留木卡姆音乐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巧妙地处理了民间音乐与西方管弦乐写作中横向线条与纵向和声的关系,在配器上充分发挥了各种乐器的音色特长,拓宽了各乐器组的表现力,尤其是每件乐器演奏技法和音色的细微处理上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使交响乐队在演奏“十二木卡姆”风格音乐时,发挥出巨大的民族音乐表现潜力,让古老的维吾尔音乐绽放出时代风采,跨入世界交响音乐的行列。努力探索木卡姆音乐交响化,这就是努斯勒提•瓦吉丁的维吾尔民族音乐交响化的构想。在木卡姆交响化的探索上,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丁真是慎之又慎,精益求精。在创作维吾尔交响音乐上他确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新疆的交响乐创作,严格套用西方交响乐的创作模式,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经过深入思考、大胆的探索后,他选择了与交响乐相近的交响音乐体裁。如:交响诗、交响音诗、交响序曲等作为切入点,来实现创作新疆交响乐的理想。例如,1982年荣获中国首届交响音乐作品评比二等奖的交响诗《故乡》。该作品大胆地吸收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音乐元素,但绝不是对木卡姆音乐的简单移植,而是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对木卡姆音乐的神韵进行了新的诠释。继交响诗《故乡》之后,他又先后完成了《喀什噶尔随想》《帕米尔素描》两首乐队作品的创作。管弦乐《喀什噶尔随想》创作于1995年,是一首民族特色浓烈、音乐形象鲜明、构思新颖的管弦乐作品。尤其在乐队的编制上,加入三件富有个性的民族乐器唢呐、热瓦甫、艾捷克,从而增强了民族特色。《帕米尔素描》创作于2000年,是作曲家深入新疆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地区体验生活后创作的一首单乐章的管弦乐曲。在写作上采用了单乐章随意特征的回旋曲式结构,将塔吉克族民间音乐素材贯穿于全曲之中,保证了全曲的民族风格与特色。除引子、尾声外,由两个主题交替变奏构成。调式采用包含有增二度特性音程的七声音阶为主的“solo”调式,采用塔吉克音乐中具有典型的7/8节拍。这首作品使人们不仅感受到高原明珠帕米尔大自然的壮美,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感受到了高原“雄鹰”塔吉克族人的民族精神。通过对民族交响音乐创作的大胆探索,他对创作具有维吾尔风格交响音乐充满了信心,并寻找到了一种“中西”和谐交融的,多元创作风格与多样创作技法的创作道路。
二、室内乐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
在经过八十多年的借鉴、吸收、消化、融合后,中国室内乐的创作与表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批中国当代优秀的作曲家们积极投身于民族室内乐的创作,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室内乐作品。努斯勒提•瓦吉丁也投身于室内乐的创作之中,并对室内乐创作进行有益的尝试。《沙漠驼铃》是他2002年末创作完成的一部室内乐作品。该作品曾在日本多次上演,并录制成CD唱片出版。作品在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引进西方创作技法,使民族的审美情趣与西方创作技法得到有机的融合。为了更好地与表现内容相适应,乐曲采用混合室内乐编制。即有古老的民族乐器琵琶与现代电声乐器置于同一作品中,造成音色、力度、织体上的反差,为这部室乐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在音乐写法上大胆借鉴了印象派音乐表情写意与状物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是一部探索民族音乐与室内乐“融合统一”新的尝试。《楼兰古道》(琵琶与乐队)是努斯勒提•瓦吉丁于2004年完成的又一部室内乐作品。与《沙漠驼铃》相比,这部作品在创作技法上更加日臻成熟。音乐古朴高雅,但又不失现代气息。作品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大漠中楼兰古道的描绘,深刻地表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文明的追寻。作品的总体构思呈现出“音乐绘画”的写作特征,以单声部旋律线条的彼此呼应,通过浓与淡、强与弱、疏与密等作曲手法,将乐思巧妙地分布在乐曲的结构中,表现出“古道,西风,骆驼”的意境,完成“音”与“画”的结合。
也许是儿时学习小提琴的情节给努斯勒提•瓦吉丁记忆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许是小提琴让他掌握了最初的“作曲技法”。因此,小提琴作品在他的器乐创作中尤为突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有《丝道幻影》(1985年)、《维吾尔族童谣》(2003年)、《思念》(2004年)、《伊犁河边侃大山》(2006年)、《故乡的白桦林》(2006年)等一批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对音乐形象的描绘,还是现代创作技术的运用,都充分显示了作为维吾尔话作曲家独有的创作理念与创作个性。他的音乐构思来源于音乐表现的需要,既没有矫揉造作的炫技,也没有无病呻吟的旋律堆砌。他对西方音乐表现手法的借鉴从不削足适履,而是力图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努斯勒提•瓦吉丁的音乐创作始终强调
民族风格与时代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2004年一部委约作品,为实现他的创作理念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大型红色经典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的作曲主要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音乐剧是集多种音乐表现元素、多种音乐创作技法为一体的一种独立的音乐戏剧形式,产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地区。对于这种舶来品,国内的创作中也还是处在探索阶段,而对于新疆音乐人来说创作大型音乐剧更是一个挑战。努斯勒提•瓦吉丁带领他的学生肖克来提•克里木勇敢地迎接了这场挑战。为了使这部作品更加完善,作曲家四易其稿,尤其是最后这次大手笔修改更是颇具匠心。这部由同名电影故事改编的音乐剧,实现了从银幕到舞台,从经典到时尚,从民族到世界的跨越。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不仅要把握住音乐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充分展现新疆现有的音乐资源。《冰剧》的成功除得益于原电影的影响和舞台表演外,音乐是这部剧的最有力的保障。为了体现民族、现代、时尚、世界的新的创作理念,在全剧的唱法上,他力排众议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融于一剧之中,增强全剧音乐的现代感。在音乐设计上,他大胆地借鉴现代音乐创作中的“拼贴”技术手段,将原电影经典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巧妙地融入整体音乐之中,来保证听众对这部音乐剧的认同。为了提升音乐的整体民族特色,作曲家还在该剧的音乐中增加了大量塔吉克民族音乐的元素,同时充分吸纳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在旋律、配器、和声、织体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设计,并赋予其新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地域风格、民族特色更加浓郁,时代感和新鲜感更加强烈。有专家称,“冰剧”是中国目前音乐剧中的优秀作品之一。2006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台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获奖,也充分肯定了这部音乐剧已进入我国舞台优秀剧目行列。
舞蹈与舞剧是由视觉和听觉共同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音乐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因此音乐对舞蹈与舞剧的成功至关重要。自回到新疆后,他充分利用新疆“歌舞之乡”的地缘优势,从舞蹈《保育员》开始,创作了大量的舞蹈音乐,包括大型舞剧《大漠女儿》。此剧荣获1998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能够二次获得“文华奖”殊荣,这在我国作曲家中也是不多见的。2005年为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他又受命完成大型音乐歌舞晚会《天山彩虹》的音乐创作。这是一部融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大型歌舞晚会。在舞蹈音乐创作中,为了把握住作品的民族风格和各场音乐的风格统一,作曲家采用了篇章式的结构,将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南疆民间的“刀郎舞”、西域古典的“龟兹舞”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萨满舞”各种舞蹈音乐素材融于一部作品中,保证了整部作品的新疆的地域风格特征。
四、现代风格声乐创作的新实践
在专心于器乐创作的同时,声乐创作也成为创作的重要领域。在近三十多年的时间,共创作合唱作品十余首,独唱作品三百余首。这些作品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声乐创作之中。在借鉴西方音乐文化中的技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使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得到相互融合,大大拓展了新疆的声乐创作。合唱是他探索民族音乐特色创作的又一尝试。《小平,您好!》(陈佑松词)创作于2004年,是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混声合唱。作品演出后,获得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和热烈的欢迎。这首作品用真挚的情感,亲切朴实的话语,流畅简洁的旋律,丰满的和声音响,表达了人民对自己的领袖邓小平的赞颂与缅怀。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混声中各声部的不同音色、不同色彩的叠置与对置,时而采用丰满浑厚的四部合唱织体,时而又采用清淡而透明的二部合唱织体的三部性结构布局,使整体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获得完美的统一。另一首合唱作品是2005年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天山颂》(赵思恩词),作品通过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新疆各族儿女对天山的赞美与热爱,进而表达了作曲家对家乡、对民族的一片赤诚。整部作品将民族音乐与西方的合唱写作技术,用娴熟的创作技法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创作新意,不落俗套。这是一部单乐章的合唱曲,在写作技法上充分调动了各种表现手段,音乐主题突出,和声丰满,配器讲究,结构完美。它向听众展示了交响合唱的艺术魅力。在体裁上填补了新疆大型交响合唱的空白,开拓了新疆合唱创作的新领域。
在努斯勒提•瓦吉丁的创作中,无论作品的数量,创作的题材、体裁,作曲技法的深度都达到了一位成熟作曲家的标准。音乐创作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创作对丰富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特别是维吾尔族当代音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斯勒提•瓦吉丁正是用智慧和勤奋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希望他在不远的未来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王宝龙 新疆艺术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