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妆品2006年生产和市场形势分析

2007-12-29张殿义

中国化妆品 2007年9期

   2006年对中国化妆品行业是赢得发展机遇的一年,是政府出台管理法规最多的一年,是化妆品行业多事之秋的一年。全年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的形势概括为:生产仍为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政府取消消费税,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上缴税收下落;原材辅料涨价,市场销售环节费用提高,生产成本加大而利润低下;上市产品价格悄然下调,采取多种方式促销吸引消费者;进出口产品快速上升,化妆品进出口增长趋于同步;不但外资企业并购重组本地企业,本地企业也已参与并购重组;营销策略出现新倾向;美容专业线悄然发展;化妆品质量良莠不齐,美容院用产品质量令人担忧;产品配方内涵加速加大科技含量;政府出台多项管理法规,新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化妆品的发展,为化妆品行业带来发展机遇。通观2006年中国化妆品生产和市场出现以下特点。
  
  
   化妆品生产快速增长 进出口量大幅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化妆品制造工业总销售额约为1100亿元,同比2005年960亿元,增长12%左右。(产品结构占有的份额:护肤品的比例约为40%,销售额约为440亿元;美容类产品的比例为15%,市场销售额约为165亿元;洗护发产品和香水市场比例为40%左右,销售额约440亿元。其它化妆品约占5%左右)。在中国化妆品发展史上第一次突破销售额1000亿元大关
  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化妆品制造业2006年完成总产值385.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3.5%,产销率95%。
  2006年化妆品制造业的企业主营业收入361.8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5.95%;完成税收52.36亿元,比上年下降3.24%。完成利润总额23.69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66%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6年化妆品出口总量为15.5万吨,同比上年增长23.08%;出口额为8.12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27.3%。
  2006年进口化妆品总量为1.84万吨,同比上年增长20.51%;进口额为3.08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27.93%。
   化妆品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美容院用产品质量令人担忧。
  在国家严格的管理及企业的普遍重视下,2006年全国化妆品的产品质量总的是好的,在不断提高。本年度复评和新评出大宝、隆力奇、郁美净儿童霜、六神花露水、蜂花护发素、欧珀莱等七个品牌化妆品为中国名牌产品。近几年已被国家认定的免检产品20余个,2006年“蒂花之秀”等产品又有认定免检产品。有一些产品被国家认定为驰名商标。
  2006年,国家卫生部公布对28个省(区、市)共抽检生产企业和经销单位化妆品产品43125件,合格率为91.5%,与2005年持平。2005年进口化妆品合格率为89.5%,国产化妆品合格率为91.7%,国产化妆品合格率高于进口。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洗面奶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6个省、直辖市的42家企业生产的42种产品,合格40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5.2%。?本次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一是个别产品细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超标。《化妆品卫生规范》规定了细菌总数,不得大于1000CFU/g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大于100CFU/g。本次抽查中有1种产品细菌总数高达80000 CFU /g;霉菌和酵母菌总数高达47000CFU/g,细菌总数是标准规定限值的80倍,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是标准规定限值的470倍。二是标签标识不规范。本次抽查中有1种产品的标签标识不符合GB 5296.3-1995《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标准要求。主要是包装上使用已作废的标准号、“净含量”未用中文标注等。
  
  被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四家广州化妆品企业,广州药监局已进行严肃处理,令其立即停止生产汞超标的祛斑霜以及销售假冒祛斑霜包装行为。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对染发剂(永久性染发剂)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5个省、直辖市36家企业生产的57种产品,合格50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7.7%。
  本次抽查结果表明:一是产品涉及卫生和理化项目的PH值、苯二胺、溴硝丙醇、三氯生、甲醛和多聚甲醛、汞、砷、铅、微生物等直接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的检测项目全部合格;二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质量稳定。抽查中发现的一些主要质量问题:一是标签标注不规范。本次抽查中有6种产品的标签标注不规范。主要是产品标注的标准已作废、染发剂产品未标注净含量等。二是个别产品氧化剂浓度含量超标。氧化剂浓度直接影响染发过程中氧化反应的完全程度,氧化剂含量偏高,会使头发出现枯燥、发脆、开叉等现象。本次抽查中有1种产品氧化剂浓度超标。
   2006年上半年检查报告指出,有的化妆品汞超标竟达到上万倍,有的菌落数严重超标,特别是美容院用的产品更是有甚。 中国消费者协会对24省市美容化妆品市场消费状况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当前美容服务满意率仅为21.3%,对化妆品的使用效果总体满意率仅为19.7%,有 24.2%的消费者,因使用美容化妆品导致皮肤受伤。目前,中国美容化妆品生产和市场(包括进口的)与美容服务市场的产品质量令人担忧,诚信度在下降,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了。
  
   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法规 强化化妆品的管理
  
   2006年,政府部门对化妆品的管理十分重视,不断的出台相关化妆品管理法规,同时积极在向国际化妆品管理靠拢,这对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保证,200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对化妆品管理和发展一系列有利的政策:
  护肤护发品取消消费税;调低进口化妆品的海关税率;简化进口化妆品审批手续;国务院公布了《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的实施;卫生部出台了《化妆品卫生管理规范》(2007年版);2006年评审化妆品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继续认定化妆品驰名商标;2006年在中国化妆品生产企业开始执行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在产品包装上标QS质量安全标志)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06年化妆品仍作为国家24种免检产品之一的认定;
   政府对化妆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促进化妆品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打击伪劣假冒产品净化市场,使化妆品健康地发展。上述的条件是今年化妆品发展的动力。
  
   国际大品牌国内受阻本土品牌借势坚挺市场
  
   2006年,宝洁公司的SK-Ⅱ的十二种化妆品,被国家质检总局检查出含有铬和钕,随后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又公布雅诗兰黛、倩碧、兰蔻、迪奥等四种产品含有金属元素铬和钕,被停售和下架。 SK-Ⅱ“事件”,无疑是在中国化妆品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一件大事。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由于SK-Ⅱ“事件”发生在9、10两个月,国际大品牌化妆品的销量迅速下滑。
   与此同时,本土国产和合资品牌的化妆品,借势挺进市场。欧珀莱、大宝、郁美净、妮维雅、旁士、东洋之花、玉兰油等一批化妆品,由于它们没有大的“事件”出现,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虽然不是市场重新洗牌,但是它可告诉人们,本土生产的高中档化妆品,是更能适应中国消费的习惯、皮肤特点和价格上诸方面的特点,市场是广阔的。
  
  在这里,要从科学上讲公道话,在化妆品制造过程中铬和钕,可能存在粉饼的色粉中,也可能存在于水中或空气中,这两种金属元素并未在欧盟、日本以及美国作为化妆品列管项目;而欧盟的《欧洲化妆品产品法例》规定,“铬酸和其盐”及“钕酸和其盐”不得作为化妆品原料,若在已采用优良生产程序而不可避免地残留量,并在一般合理情况下不会使消费者受影响,则该含量在这一法例下可以接受的
  
  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美容专业线发展不理想
  
   中国化妆品行业按目前其市场销售方式,大致可分为两条线,即“日化专业线”和“美容专业线”。“日化专业线”产品主要定位是市场流通领域为主体,少部分进入美容院;“美容专业线”产品销售定位主要为美容院配套,其产品在美容院(店)直接为消费者使用,少部分由美容院销售到顾客和进入市场流通领域。
  目前,全国有美容院(店)约154.2万家,从事美容行业人员1120万人,平均一个美容师在为3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