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宝品牌为何要出售?
2007-12-29吴志刚
中国化妆品 2007年12期
10月2日晚间,朋友发来一则短信,言到“丝宝日化以3.17亿欧元卖给德国拜尔斯道夫”,一纸协议吹散今年以来众多传闻。
初闻来心中还是不免生出怅然,同过去一样,觉得又有一批民族品牌被出售了。但深入思考下去,我却发现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为熊猫的出售、小护士的出售、羽西的出售而扼腕叹息,但叹息却在不停的继续。每当消息传来时,我们除了大抒一番民族义愤外,却依然没有阻止大宝的出售、舒蕾的出售以及下一个品牌的出售。
此次面对丝宝品牌的出售,我们似乎更应该拿出一些责任来,好好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了,丝宝品牌为什么要出售?
第一个问题是:丝宝品牌是否应该出售以及能否被出售?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4/2VSgjJSHKoSmBDAxrgPMKX.webp)
从经济理性而言这是一个伪问题,对于一个遵循市场规律的企业而言事实上不存在是否愿意出售的问题,只存在是否有一个合理价格的问题,因为所有股东都在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只要在一个合理的协议定价方式下双方达成一致,丝宝向任何一方出售品牌都是符合经济理性的。大家大可不必为丝宝出售给德国企业而忧心,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涉及多变的并购行为发生。在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必然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会宽宏与接纳,而大可不必为丝宝品牌的出售作出道德评价。
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丝宝品牌能被出售吗?尽管中国的化妆品行业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众多经济成分与众多国家的企业早就已经参与到激烈的市场市场竞争之中。但这是否就意味丝宝品牌出售就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而不需要接受任何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对此行为带来的后果作出评估呢?毕竟是丝宝出售的是一个拥有四个知名品牌,在中国洗护发市场占近10%市场分额,仅次于宝洁与联合利华的的重要企业。被并购后仅宝洁、联合利华、拜尔斯道这三个国外企业就将占中国洗护发市场70%,而此举是否会给整个中国洗护化市场的的其他品牌的未来竞争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来看是无法作答的。因此在全球并购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管理部门是否应该多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与工作,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来真正扶植并帮助所有企业(而不是某一类企业)的成长。
第二个问题是:丝宝品牌不出售是否就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是问题的核心,显然丝宝已经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如果企业不被出售而能获得更大的收益,相信不会有人作出这样的选择。毕竟品牌出售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营行为,绝大多数企业,以及丝宝在过去十年中也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丝宝选择品牌出售一定有其内在原因,这种内在的原因使得丝宝放弃了长期收益而选择了短期获利。
1.作为企业核心的营销模式正在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由于竞争对手的跟进模仿,终端资源的稀缺性所导致的终端资源获取成本的增加、零售企业议价能力的提升,大大削弱了终端资源的盈利能力。作为终端营销模式的开创者,丝宝营销模式受到挑战。
2.难以保障现有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丝宝过分注重短期销售增长,在消费者需求洞察与产品基础研究上做的还不够,对市场及品牌缺乏长远培育;一旦营销环境出现变化缺乏足够的适应性。事实上2001年后日化旗下四大品牌的销售额和增长速度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3.新产业与营销模式的探索出现问题。丝宝产业陆续涵盖了日化、卫生品、药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房地产这六大产业,也包括成立独立于现有营销系统的卫生用品事业部,希望对新的产业与销售模式进行探索。但由于缺乏人才与经验,结果都并不成功,这就使得丝宝只得继续将主要资源集中在日化上进行发展,进一步加大了经营风险。
4.组织能力未能有效提高。尽管丝宝近年来也进行了诸多改善,包括围绕利润中心,进行裁员减薪、撤出部分终端,逐步压缩终端营销费用;分离部分策划职能,在上海设立办事机构为与国际4A广告公司进行合作;剥离物流体系,逐步实施ERP战略。但由于高度集权的企业文化,单一股东绝对控股的治理结构,创始人无法有效退出的人才危机都大大削弱了丝宝力图改革的成果,使得组织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与改变。
回顾许多品牌的历程我们会发现:随着企业的发展,在每个阶段中,战略、产品,渠道、组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特点,这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很显然,同众多从“中国式营销”一路走来的企业一样,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与强大的国外对手,丝宝所有者梁亮胜显然正在失去过往的自信,似乎也很难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期,在他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