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工·市场·合作

2007-12-29陈建胜

中外企业家 2007年12期

  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民增收问题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乏力,社会发展缓慢。然而,纵观浙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却看到了一系列欣喜成就。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二十多年来位居全国之首,早在1997年就全部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国家级贫困县的省份。农村市场经济活跃,乡镇和县区域等“块状经济”发展强劲。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及县域经济的“块状模式”等的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然而,“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及其县域经济的“块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发源于“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策略,这种专业化策略构织成了遍布浙江大地的诸多专业性村庄。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探讨浙江乡村工业化的重要源头——专业村的发展,来揭示浙江专业村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社会分工体系下的专业村
  
  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社会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保障。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通过社会分工,人们开始从事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并逐渐使这门职业和工作进入到专业化的阶段,形成一个个具体的生产专业和行业。为了各取所需,人们必须进行物品和商品的交换,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交换或采取再分配机制,或采取互惠机制或者采取市场机制,通过这些交换和分配机制的作用,不同行业的商品开始流通,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整合的体系。这样的整合过程就如同螺丝和螺母之间的相互匹配,不同的社会系统之间通过交换实现彼此的系统整合,从而形成了涂尔干所说的“有机团结”的社会。
  专业村就是社会化大分工中所形成的一个个相互关联的行业或专业的连接点。所谓专业村是指在一个村子内部或者相邻几个村落,大部分村民从事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活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某一种产品或行业。对外部社会的人们而言,这些村子就像是一个个参与到社会化大分工之中的共同体,它们从事着相同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的往往不是村落内某个产品的知名度或者品牌,而是以村落命名的产品或行业。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从外面来看,这几个村子就好比一个比较大的企业,参与到大的社会分工体系当中,在这个共同体产品占据的市场范围之内,或者是以某个大城市为中心的大经济区域,或者是整个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人们意识到有这样一个经济区的存在。”
  浙江是我国专业村发展的重要区域,几乎所有的县市都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专业村。这些专业村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等产品为主,如纺织、服装、玩具、鞋业、低压电器、袜业、皮革、珍珠、家具、小五金、小家电及其各类经济作物的种植等等。这些产品容易加工,技术含量不高,极易模仿,往往在有人吃“第一个螃蟹”之后,就会出现大规模的仿制,从而形成粗具规模的某一类产品的生产和加工。
  
  二、专业村发展所面临的市场双重机制
  
  专业村的分工只是其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它解决了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问题。然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在市场上交易,才能取得它的价值,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如何链接市场,获取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就成为了专业村发展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更好地发展;解决的不好,就会使企业或产业垮掉,使专业村的发展面临困境。
  对于专业村的发展而言,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传统农业型村庄不同的是,专业村所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它是为了实现价值而进行的生产。一旦它所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没有销路,就会给生产他们的农民企业家及其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以打火机为例,自从欧盟通过CR法案,限制从中国进口打火机,使得温州乐清相当一部分打火机专业村陷入困境。打火机出口不到欧盟,国内又消化不了,使得当地很多专业村开始转行。这是市场的“逼迫”机制,它迫使企业的生产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市场还有另外一种机制,即“促使”机制。企业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获取信息、资源、资金、技术等等生产要素。对于乡村工业化而言,其发轫于村庄,起始于农民,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农村相对来说又比较闭塞,其获取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难度相对较高。然而,偏偏是这些农民开启了浙江乡村工业化之路,使得各自的村庄在寻找发展机遇方面获得了先机。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乡村的市场化发展。浙江的市场化程度发端较早,向农村渗透的能力较强,很多当时在城市受国家限制的专业性市场在农村兴旺起来。
  在浙江,市场和专业村的链接有多种方式。一是通过兴建专业性市场,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农民在专业市场交易过程中,获悉产品的性能、销路及其生产该种产品所具备的要素。通过“前店后厂”的模式,专业性市场的周边兴起了一个个专业村。二是通过专业村的发展、壮大,形成了规模效应和较高的知名度,为方便交易和销售,在村庄附近或者乡镇或县城区域建立相应的专业性市场。三是在专业村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商业头脑的专业销售人员,通过专业销售人员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相关的专业性市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便于产品的销售。四是,在政府或相关大企业等的帮助下,专业性市场和专业性村庄的发展同时推进。这种形式往往与村庄中或周边地区的大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在中国飞跃缝纫机集团公司的周围,星星点点分布着几十家为其配套的生产企业,从而在飞跃所在地的台州椒江区形成了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工业缝纫机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及其出口市场,并在其周边形成了几个为其提供零部件的专业性村庄。
  
  三、市场压力下专业村内部的竞争与合作
  
  从事相同的行业或职业,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和销售,使专业村内部的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竞争关系。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任何企业都会面临着与同类企业的竞争关系,但专业村内部的竞争具有其独特的面相。
  首先,这种竞争关系是一种全面的竞争关系。由于从事相同产品和行业生产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村庄或相近的村庄,他们彼此都相互了解,这种了解不仅仅体现在对企业家的了解,还体现在对企业内部的生产、产品、工序、员工、销售及其客户、利润等方面的了解。一旦展开竞争,将是从员工到产品进而到顾客等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竞争。其次,价格竞争将会异乎寻常的激烈。专业村和专业性市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外界特别是经销商所熟悉的,由于众多企业所生产的工艺、质量基本相同,又缺少相应的品牌战略,因而,对经销商而言,谁的价格便宜就会购买谁的产品。因此只有价格低廉,才能在没有产品品牌效应的时候在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为此价格竞争将不可避免。再次,竞争过程中将会渗入较多的非市场因素。专业村无论其工业化或者商品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它还是一个村,具有相应的边界和农村社会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它与城市社会不同,它是一个熟人社会,村庄中的人情关系、地方风俗、权威等等都会对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影响。最后,激烈的竞争也可能导致相互合作。由于同类企业之间的相互降价,导致的结果就是利润下降,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无利润可言,为此,如何规避价格风险,是专业村内部所有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企业都在村庄中,这为他们之间的相互接触提供了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从而为彼此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合作并不仅仅依靠认识就能做到,而是在经历了众多的市场历练和博弈形成的。在市场竞争中,对利益的追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利益并非完全是一个显性的存在物。利益只有在市场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才会慢慢显现出来。这如同同类企业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一样,本来只有一两个市场,经过众多同类企业的相互竞争,企业将市场越分越细、越拓越大。但与此同时,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同类企业还要形成一股合力,才能共同撑起一个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
  (浙江财经学院社会工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