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人本主义的忠实体现
2007-12-29杨桂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6期
摘要: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而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典范。本文对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治疗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对其作了简要的评价,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疗法。
关键词:来访者中心疗法;自我理论;咨询者;来访者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主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800名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家作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被认为对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中,卡尔·罗杰斯名列第一。的确,罗杰斯及其开创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此外,这种疗法的思想已发展成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国际间纠纷的指导原则,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心理治疗的范围,其传播的广泛性和速度正像20世纪初期心理分析的传播一样,已经成为一种运动而遍及世界各地。虽然近些年来,来访者中心疗法作为一个单独的流派已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声誉隆盛,但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如人本倾向、强调咨访关系、自我概念等等,已经被大多数新的治疗体系所吸收,成为整个咨询和治疗学科的共同财富。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罗杰斯的人性观
来访者中心疗法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即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这一倾向是人本心理学思想在治疗领域的突出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之前,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两大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作为这两大学派的反对力量而出现在心理学舞台上的。它一方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从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观察去推论人性,认为这样看人得到的是“病态的人”;另一方面又反对行为主义者从动物观察的角度去推论人性,认为行为主义者眼里的人是“大一点儿的白鼠”。人本主义者主张应该从健全发展的人身上去观察人的基本属性,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人是什么样的”这一根本属性。因此,在此基础上,罗杰斯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得出结论,人的本性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他从人性善出发,指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发展自己。人不仅仅追求原始欲望的满足,即使在所有的欲望和冲动都得到满足和发泄后,仍要不懈地前进,且满足生理上的基本需要以后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人永远不会满足已有的成就,总是不断地去创造、去建设。也只有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中,人才能体验到只有“人”才能享有的快乐,自我才能由此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总之,罗杰斯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以使自己成长并达到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人格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是其人格理论的核心,故他的人格理论常被称为人格的“自我理论”。在这一理论中,罗杰斯提出的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也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惟一的动机。人与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人们为趋近于理想自我,达到自我实现,就要不断接近和保留那些符合自我实现的经验,避开和消除那些抵触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而个体对这些经验的评价是以实现的倾向作为参考体系的,这就称为“机体评价过程”。根据“机体评价过程”,将那些符合自我价值体系的经验准确地符号化于意识之中,维护自我的价值观念,达到经验与自我的统一;同时对那些不符合价值观的经验,或拒绝于意识之外,或加以歪曲、改造,纳入意识之中,从而防止自我的不和谐。
在罗杰斯看来,只要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不一致和冲突,只要个体否认或歪曲经验,这个人就存在心理失调。因此,几乎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失调,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失调程度较轻的人对经验较为开放,否认、歪曲经验的比重较小,客观、准确地知觉经验的比重较大。失调程度严重的人则相反。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主要源于自我概念受到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把他人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相信个体中蕴藏着实现倾向的强大推动力,相信人能够发现自我概念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引导、调整和控制自己。他们会评价经验对自我实现的作用,不断调整自我概念以适应新的经验。
二、治疗过程与方法
(一)治疗目标
来访者中心治疗的基本目标可以说是“去伪存真”。“伪”就是一个人身上的那些与其价值条件化了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或者说由这些自我概念衍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行动和体验的方式。“真”就是一个人身上那些代表着他的本性,属于他的真正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罗杰斯常用“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这样的话来表达来访者中心的治疗目标。在《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一文中,罗杰斯这样谈到咨询希望在来访者身上产生的变化:“他……变得愈来愈接近他真正的自己。他开始抛开那用来应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想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一旦去伪存真的工作得以完成,来访者似乎变成了一个新人,一个能充分发挥其机能的人。因此,具体来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就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帮助人成长。
(二)咨询和治疗过程
由于来访者中心的咨询和治疗过程既不以问题为中心,又不具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而是“以来访者为中心”,以整体改变为目标,故初学者常感到困惑。“如果我连他的问题是什么都不清楚,我怎么能帮助这个人呢”、“如果来访者自己也不知道他(她)想要什么,我又能为他(她)做些什么呢”……这是常见的疑问。因此,我尝试分别从来访者和咨询者的角度来分析治疗的过程。
⒈咨询过程中的来访者
一般来说,在咨询的起始阶段,来访者经常表现出这样一些态度、情感和特点:①对咨询者、咨询本身存有疑虑,对接受咨询不能断定是否明智;②对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的感受要么没有有意识地省察过,要么没有表达出来;③习惯性地根据社会规范、外在的道德标准或别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态度、行为和情感;④看待事物的方式机械刻板,缺乏灵活性;⑤觉得向别人谈论自己的情感、困难和情绪体验很难开口,视为畏途。
在咨询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咨询者能以支持、参与的态度加入咨访关系,设法创造一种使来访者能够自由、自主地进行自我探索的条件和气氛。在这种条件和氛围下,来访者逐渐对进行自我心灵“探险”变得积极起来。一般来说,他会在他的体验中发现更少的恐惧。他不再那么害怕别人会怎么评价他,不再花更多的时间来决定什么是他的基本的价值观。这些改变发生后,他会感觉到他的态度和行为更加自然了,把自己更多地体验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更加统一的人。
⒉咨询过程中的咨询者
表面上看来,来访者中心治疗的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的表现就如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提倡的“清净无为”。但事实上,这种“无为”并非真的什么也不做,正如禅宗的学习也要靠某种情境、条件的促动一样,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也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咨访双方的关系。按照罗杰斯的看法,如果在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发展出了一种相互信任、无条件地接纳对方、充满真诚坦率、愿意倾听彼此心灵的自然流露的关系,就能够最有效地促进来访者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作“探险之旅”,促使来访者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所以,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有什么问题、这种问题因何发生、应该用什么特殊技术帮助他克服心理困难这样一些问题上,而是放在设法建立一种理想、和谐的咨访关系,营造一种特殊的交流气氛上。罗杰斯认为,有效率的咨询员应具备一致的、发展的态度,这种态度深深植根于他的人格组织中,这种系统的态度由与其相一致的技术或方法来实现。
那么,咨询者应如何做才能创造这种良好的咨访关系呢?罗杰斯对此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要求:
① 咨询者自己要体验到内在的协调,要做到对自己真诚一致。即咨询者所意识到的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与他实际体验到的情感和态度是一致的。
② 不对来访者这个人以及他的感受和行为作评价,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标准强加给对方。
③ 满怀热情、全身心投入地倾听来访者,以共感的态度,用来访者的眼光来理解来访者,尽可能准确,甚至比来访者自己还要准确地体察对方,并把自己的这种体察表现出来。
④ 无条件地接纳对方,把对方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来接纳,而不仅仅是接纳他的(符合咨询者自己的态度的)哪一部分。
⑤ 尽力向来访者传递对他的无条件的关注,不戴专家、权威的面具,没有“我帮助你”这种疏离态度,像两个平等的朋友那样,关心对方,喜爱对方。
⑥ 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向对方传递出这种独立性;同时向来访者传递自己对对方独立性的尊重,相信来访者拥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以上各点常常可以归纳为共感理解、真诚一致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三项关系条件。这些要求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中的一些基本技巧。
(三)咨询策略与技巧
事实上,来访者中心疗法不追求特殊的策略和技巧,而是把重点放在创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上,使得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感受。因此,咨询者最好的策略就是把他自己作为一种手段,把整个人投入到关系中去,通过表现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善解人意来创造出咨询所需要的那种关系。
在技巧方面,主要是倾听,还有开放式提问(不常用)、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揭示等。其中,情感反映又是比较重要的技巧,指的是咨询员对来访者通过言语或非言语行为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活动给予准确、及时的理解和反应,从而帮助来访者了解自我情感。
三、评价
罗杰斯创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治疗者或咨询者为中心的咨询体制,突破了“指示性”疗法的框PqxPzk8G1REVbC3FRuEc7+H3wMpspNjuEHn0fDg8y5U=架,采用“非指示性”的技法,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从而开创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新纪元。它还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深信个人有能力重新体验、认识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逐渐消除经验与自我的失调,促进自己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罗杰斯特别重视培养真诚、共感理解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关系条件,以形成和谐一致的咨访关系,这一点几乎已成为绝大多数咨询者的共识。正如赫根汉(B.R.Hergenhahn)所评论的:“自弗洛伊德以来,没有一个人比罗杰斯对心理治疗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了。他那积极的、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在教育、宗教和商业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因此,无论从其理论基础还是治疗过程与方法来看,来访者中心疗法都忠实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
当然,来访者中心疗法也有其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它的整个体系透露出一股强烈的重情轻理的气息。把人的情绪感受摆放在第一位,理性的力量退居到不重要的地位。此外,它还排斥任何诊断或评估,不对障碍进行任何分类,也忽视具体策略和技术的运用,这使得治疗过程中的咨询者显得过于消极被动。因此,在具体运用这一疗法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合适的评估手段来更迅速有效地理解来访者,利用某些有针对性的技术来更直接地促进来访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刘学兰. 心理咨询.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唐淑云,吴永胜.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述介. 哲学动态,2